嬰幼兒“認生”不是錯
女兒1歲零5個月,非常認人,或者說是怕生,我不知道認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個概念。總之,她絕對不讓陌生人接觸,尤其是男的,剛接近她或者和她說話,她立刻就轉身。她熟悉的人帶她不會這樣,但是有熟悉的人帶著,陌生的人來接觸她,她也不要。這種情況是她很有安全感,還是說她根本沒有安全感?
來信提到的認人或者怕生,或曰“認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沒有必然的關聯,而是兒童發展的必經階段。小嬰兒從四到六個星期開始就有認生的表現,繼而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認生行為。他們年齡越大,思維越復雜,恐懼的內容越豐富,表現形式也越復雜,因為他們具備與以往不同的反應能力。認生是大自然給人類(動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機制,你女兒的表現應該說不僅很正常,甚至值得慶賀。如果是相反的情況,她跟誰都見面熟,誰帶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該擔憂了呀?
很多時候,幼兒抗拒陌生人,不僅是跟他們自身的怕生有關,也跟陌生人對他們的態度有關。很多成年人對待孩子的表現值得商榷,比如未經允許觸摸孩子,拍頭、擰臉、胳肢、抱起來,大驚小怪,高聲評論,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什么的,或者沒頭沒腦地對孩子提問“幾歲啦?會背唐詩嗎?唱個歌呀”。假設有人這樣對待你,盡管你已經是懂得禮儀的成年人,在這種情況下擺出彬彬有禮的姿態,恐怕也是勉為其難,更何況一個幼小的孩子呢?
當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來,期待認生階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現實和不恰當的。孩子認生的人,往往是我們的熟人朋友,甚至親人,孩子認生令我們難堪,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接納我們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齡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進行互動,學會如何融入陌生環境和集體。這些都需要練習,我們則需要根據孩子個體性格來進行幫助。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認生”“害羞”“膽小”之類的標簽;其次,無論對方跟我們如何熟絡,都不要敦促孩子馬上消除戒備,更不能要求孩子見到誰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對所有人都有禮貌,孩子會模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另外,多帶孩子去戶外,帶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兒,見識多的孩子不會過分認生。
來信提到的認人或者怕生,或曰“認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沒有必然的關聯,而是兒童發展的必經階段。小嬰兒從四到六個星期開始就有認生的表現,繼而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認生行為。他們年齡越大,思維越復雜,恐懼的內容越豐富,表現形式也越復雜,因為他們具備與以往不同的反應能力。認生是大自然給人類(動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機制,你女兒的表現應該說不僅很正常,甚至值得慶賀。如果是相反的情況,她跟誰都見面熟,誰帶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該擔憂了呀?
很多時候,幼兒抗拒陌生人,不僅是跟他們自身的怕生有關,也跟陌生人對他們的態度有關。很多成年人對待孩子的表現值得商榷,比如未經允許觸摸孩子,拍頭、擰臉、胳肢、抱起來,大驚小怪,高聲評論,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什么的,或者沒頭沒腦地對孩子提問“幾歲啦?會背唐詩嗎?唱個歌呀”。假設有人這樣對待你,盡管你已經是懂得禮儀的成年人,在這種情況下擺出彬彬有禮的姿態,恐怕也是勉為其難,更何況一個幼小的孩子呢?
當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來,期待認生階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現實和不恰當的。孩子認生的人,往往是我們的熟人朋友,甚至親人,孩子認生令我們難堪,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接納我們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齡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進行互動,學會如何融入陌生環境和集體。這些都需要練習,我們則需要根據孩子個體性格來進行幫助。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認生”“害羞”“膽小”之類的標簽;其次,無論對方跟我們如何熟絡,都不要敦促孩子馬上消除戒備,更不能要求孩子見到誰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對所有人都有禮貌,孩子會模仿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另外,多帶孩子去戶外,帶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兒,見識多的孩子不會過分認生。
相關文章
-
如何保障兒童安全在一些假期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一些身體安全。防止孩子出現各種的意外,嚴重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是一件非常殘忍
-
帶孩子逛商場需警惕6大安全隱患現在平時一些家長喜歡在周末的時候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場,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給孩子準備一些生活用品,但是帶孩子逛
-
開學為什么別總把手心掛在嘴邊一些孩子開學的時候,因為長期的假期生活,而讓自己不能更快地進行收心學習,所以總是把抒情掛在嘴邊,這樣會讓自己更難進入一些
-
帶孩子逛商場需警惕六大隱患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長喜歡帶孩子逛街逛商場,讓孩子去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認為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寬闊視
-
小心六種運動會損害孩子身體健康我們都知道,經常的鍛煉身體,對于孩子非常有利運動,可以有效的提高身體素質,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