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病后用白粥調養!
中醫養生學主張飲食養生總的原則是食宜清淡,對老年人的保健或患病后的康復,飲食清淡尤為重要。唐代大養生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故要“每學淡食”。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也主張少食肉,多食天賦之味和自然之物,認為“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食(滋養)人補陰之功”。明代養生家萬全在《養生四要》中說:“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令人神爽;稍厚隨其臟腑,各有所傷。”顯然,飲食清淡自然補益之功明顯,厚味甘肥則易于傷及臟腑。飲食清淡的主要措施就是食粥。
粥,俗稱稀飯。食粥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一種獨特的飲食方法。用適當的中藥、食物和適量的大米同煮為粥,叫做藥粥,而用于補益身體為主要目的的藥粥叫滋補藥粥。藥粥進補療疾的學說,是傳統中醫學的組成部分,漢代醫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其中就有很多米藥同用或病后食粥的經驗,實為使用藥粥的先驅。唐宋以后,歷代醫家對藥粥的應用逐漸廣泛,對藥粥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到了明代,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本草綱目》中又收載藥粥方62首,其中包括許多滋補藥粥。在清代,研究藥粥的醫家和養生家就更多了,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黃云鶴的《粥譜》等書中,均載有大量的滋補藥粥。食粥可以長壽,可以防病。養生名著《老老恒言》中說:“每日空腹 ,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其老人養生的方法是每日清晨空腹時,食淡稀飯一碗。宋代大詩人陸游專作《食粥》,其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壽逾八秩,可見其食粥的補養之效。
老人保健 補粥調理
俗話說:老人吃粥,多壽多福。在我國民間,人們也有食藥粥以補養身體的習慣,還有專門開粥店的。對于老年人養生保健來說,吃些補粥較為適合。補粥即滋補藥粥,補粥的花色品種豐富多彩,且季節不同,品種有別,功用各異,如春天吃菜粥,秋天吃藕粥,冬天吃羊肉粥,現在的夏天則吃綠豆粥。
現代名醫沈仲圭先生,早年在上海,見民間小食店中有羊肉粥出售,吃后他深有體會地稱贊說:“羊肉粥價廉而味美,此平民冬日之食補妙品,體弱之人日進一甌,不稍間斷,開胃健力,得益非淺。”在我國南方的廣州,補粥風味獨特,名目繁多,有豬骨粥、八寶粥、糯米麥粥等。地處江南的杭州,市民也有晨起食粥的習慣,而現在走在街上,也能看到不少專門的補粥店了。我國歷史上的不少名流也喜用補粥以養生益壽,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愛吃“豆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夜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能,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著名作家姚雪垠青年時體弱多病,到了中年身體才逐漸好起來。他年過七旬時,每日還能寫作和讀書在十個小時以上,血壓不高,心臟無毛病,從不失眠,雖然記憶力不如以前,但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不衰。他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其中的一條是生活有規律,不吃過量之食,喜歡食粥。他說:“晚飯我吃得較少,而且喜歡喝點稀飯,不管大米、小米稀飯或玉米糝稀飯都喜歡。”
-
老年人頭皮癢怎么辦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們都會出現一些頭皮發癢的現象的頭皮發癢,也是由于我們一些頭皮屑多而導致的,那么對于一些中老年人來說頭
-
中年女性怎么保健對于我們的中年女性朋友們來說,身體各方面都在隨之下降,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做。那么中年女性,我們在平時保健的時候
-
中老年人要注意:一天中這3個時刻,對身體健康好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中老年人并不知道我們要想身體健康的話,應該如何做才能夠保證我們的身體更加的長久,才能夠給我們的生命更加的
-
老人做俯臥撐最標準的姿勢是怎樣的? 俯臥撐是人們的日常鍛煉項目,但是對于老人老說,標準的俯臥撐并不適合,而高位俯臥撐對體力要求低,比較適合老年
-
什么方法能緩解中老年人失眠中老年人容易出現失眠的情況,平時應該要做好預防失眠的措施,老年人應該要做好心理方面的調試,可以采取穴位療法,能有效緩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