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豈能"靠天災吃飯"
民政部數據顯示,2011年264個樣本城市慈善收入為212.02億元,較前年241.19億元有所減少。官方解釋稱與全國的慈善捐贈收入減少原因相似,主要是去年災難較少。
作為一個有扶危濟困傳統的國家,大災大難是一個無聲的動員令,能夠最大限度激發民眾的捐助熱情,從而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受災受難人們的援助。但是,應該看到,由災難所激發的捐助熱情,靠的不是慈善組織的魅力,而是面對災難時,人性中感同身受的“在場感”,這正如鄧恩那句廣為傳頌的名言,“誰都不是一座孤島,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
災難較少時,慈善捐款就相應減少,這說明在很大程度上,慈善捐助是在“靠天災吃飯”,訴諸的是對災難的人性悲憫。2011年,《中國慈善家》雜志曾做過一期“尋找慈善新動力”的封面文章,正如其提出的觀點,“誰也不希望看見慈善業的每一步發展總要以災難為前提,災難本身的非常態性注定了它所帶來的動力只能很短暫,而中國所須達到的慈善業態,應該是健康且可持續的。”
真正的慈善,訴諸的動力來源是每一個人內心的善念,它既不需要悲憫凄苦的大災大難作為基礎,又不應該需要當事人有多么激動的情緒作為支撐,而應當內化為一種普通人的理念,即慈善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壯舉,而是社會互幫互助傳統的制度化體現,需要進入常態化的運作軌道,對多元社會問題進行理性關注。
然而,這種真正的慈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可這恰恰是現階段我國很多慈善組織最大的軟肋。
事實上,人們之所以愿意參與慈善事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能夠通過制度化的捐助感受到互助的溫暖,也就是說,慈善若要吸引公眾的參與熱情,必須有一種公開透明的制度機制來保障這種互助的溫暖不因層層不透明的運作而被降溫。當我們的慈善事業還停留在“靠天災吃飯”的水平上,說明我們的慈善事業離現代慈善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
六種改變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生活中因為很多因素我們的行為習慣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很多情況下對于一些改變我們往往不放在心上,但是當出現下面要講到的習慣
-
孩子愛玩手機如何是好現代的孩子對于電子產品的快速適應能力都比我們要強很多,很多我們需要嘗試很久才能掌握的電子產品,他們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
-
面部吸脂手術是否會影響到面部的表情臉是給人直觀印象的第一張名片,因此有個姣好的面容成了很多人的追求,而臉長得太胖困擾著很多人,因此在整容領域就出現了面部吸
-
燕窩的保存方法 泰國印尼燕窩的區別生活中很多人在身體欠佳時都會吃一些燕窩,因為燕窩是十分進補的食物,除了一些常見的國產燕窩外,印尼燕窩和泰國燕窩最近幾年也
-
警惕養生高端牛奶 其實都是騙人的最近忽然流行起來一些養生牛奶,例如猴菇牛奶、海參牛奶……近日,記者調查時發現,有些所謂的高端養生牛奶根本不能稱之為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