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秋沙鴨河流棲息地縮小亟待保護
6月27日上午10點,伴隨一聲“投魚苗嘍”,長白山科學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劉海良、副所長蔡鳳坤和“藍思眾享氣候變化觀察團”團員們一起把兩個白色塑料桶里的88斤魚蝦小苗傾倒進了二岔河內。
二岔河是中華秋沙鴨主要繁殖地頭道白河的第二支流。此次投放的魚蝦苗是由“藍思眾享氣候變化觀察團”為了保護中華秋沙鴨,而出資捐贈。投放的魚苗品種有泥鰍、麥穗魚、中國林蛙、大頭魚、黑龍江鮰魚,選擇的都是當地的物種。
蔡鳳坤指著一只剛被投放到河中,正奮力往遠處游去的中華林蛙說,“它們出現在河里,一方面有利于重建河流生態系統,另一方面也給主要以捕捉魚類為食的中華秋沙鴨提供了食物”。
中華秋沙鴨對棲息地要求挑剔,一般居住在海拔700——10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河岸帶地區,河流水深要超過2米,水面寬度要達到20米,符合這種條件的河流大多都位于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緩沖區,相比核心區,緩沖區更易受人類活動影響。
如今的二岔河依然潺潺流淌,但河里的居民身影卻日漸稀少。
長白山科學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在2011年曾做過一次調查,發現在秋沙鴨繁殖棲息地里的1公里河段中可供幼鳥取食的魚種數量很少,鮮重不足0.5公斤。
劉海良解釋說,之所以出現水生生物貧乏、秋沙鴨幼鳥取食困難的狀況和近幾年人們過度捕魚、藥魚等破壞性開發有關。其中以下藥的方式捕魚,對中華秋沙鴨危害最大,往往取食了被毒死的魚后中華秋沙鴨也會中毒。
他建議為保護中華秋沙鴨,應限制當地的捕魚方式,對于向河里下藥者嚴加懲處。此外,也應該在中華秋沙鴨棲息地適量地放養魚類。
相比當地居民偷捕魚,對中華秋沙鴨影響更為深遠的是長白山地區,水電站、引水渠和大壩的建設。
依據長白山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中華秋沙鴨主要棲息繁殖地的頭道白河河流棲息地已大大縮小——
頭道白河流域寶馬村1982年建引水大壩,導致下游約40km河段幾乎干枯或季節性集水。
2008年在頭道保護站下部修建引水壩,導致約3km河段缺水。
2011年在寶馬橋下端修建引水工程,使中華秋沙鴨經常棲息的河段水位下降,不適于秋沙鴨棲息。
除此之外,長白山區的河道內挖沙也給中華秋沙鴨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
秋沙鴨棲息地之一的慢江河從2005年開始在河床采砂石料,開采距離約10km長。被挖過的河道,河流底層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有機質大量流失,魚類區系遭到嚴重破壞,嚴重的破壞了中華秋沙鴨的食物資源,在短期之內難以恢復。
而近年對河道開發漂流也給中華秋沙鴨的繁殖造成了干擾,目前,在富爾河、松江河流域的漂流項目都是中華秋沙鴨棲息地。
長期研究中華秋沙鴨的長白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樸龍國建議在較為廣闊的河岸帶地區,建立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并且通過地區法律的規定對于旅游娛樂設施建立的地域范圍以及設施的種類加以限制。
“我們今年春季為了保護中華秋沙鴨,第一次為它們建了5個人工巢穴,希望保護它們的繁殖地及提供營巢條件”長白山科學院動物所高級工程師樸正吉介紹說,雖然今年的實驗結果并不理想,目前5個人工巢穴都沒有引來中華秋沙鴨入住,但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明年會改進人工巢穴的建造方式,讓其更符合中華秋沙鴨自然條件下自己筑巢的形狀。
“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認識真相,還要解決問題”,抱著這樣的宗旨,藍思眾享氣候變化觀察團在6月27日上午在長白山科學院植物研究基地前留下了一副巨大的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宣傳牌。
牌子上繪制的是雄性中華秋沙鴨向雌性中華秋沙鴨求愛的情形——雄鴨在河里撲騰起翅膀,頭部高昂,藍黑色羽冠鮮艷耀眼,雌鴨氣定神閑,觀看雄鴨的表演。
“它們如此美麗,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保護它們的重要性,讓它們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參與手繪宣傳牌的氣候變化觀察團團員毛蟲說。
-
垃圾分類 打造綠色家園活動垃圾分類打造綠色家園活動我們都想擁有一個綠色美麗的家園,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如果每個人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低碳綠
-
首屆“水與健康研討會”在深圳拉開帷幕水污染是最直接危害人們健康的方式之一,因為人要生存,離不開水。而水作為生命之源,應該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重視。隨著城市的
-
想戒煙嗎?請開啟短信模式吸煙有害健康,很多人都想戒煙,但是苦于煙癮難以抑制,所以不得不屈服于煙癮之下,最近有一種新的戒煙方式,你想試試嗎?吸煙的
-
選購綠色環保食品時要注意什么綠色環保現在已經成了一種追求,它更是人們生活品味提升的一種強有力表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也是越來
-
中集迎30年年慶 舉辦綠色騎行活動為迎接奧運、慶祝集團30周年生日,中集地產特舉行本次綠色騎行活動,旨在表達中集地產“低碳、環保、綠色”的開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