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倫敦慢生活 堅守著自己的生活態度
鮮有奧運氣氛,是倫敦給人的第一印象。在這呆了幾天之后發現,倫敦人很有耐性,盡管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會來了,但他們卻不著急,依然按照固有的節奏和方式去享受生活。
你看,在倫敦街頭,騎自行車成了出行的主流方式之一,不論老人、上班族,還是學生,不論是每天的早晚通勤時間,還是其他非出行高峰時間,在狹窄的街道上處處可見騎自行車的人們。在倫敦警察中有一種管理交通的騎警,高頭大馬之上的女警,在告訴你停車的同時,傳遞著“慢下來”的警告。
你看,在倫敦街頭,下午茶和“喝一杯”成了生活的主流方式之一,尤其是上班族,每當到了下午兩點,都會聚在咖啡館、小酒吧之類的地方。花上兩磅到四磅,端著一杯啤酒或者香檳酒,大多選擇站著,三五成群聚在一塊,一杯酒可能喝上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傳遞著“慢下來”的態度。
你看,在倫敦街頭,看看書、排排隊成了人們找回享受的主流方式之一,在倫敦人看來,奧運會的高快強只屬于賽場,和生活無關。不論是在草坪上、花園中、地鐵里,甚至是停泊在泰晤士河的賽艇上,都會發現很多正在看書的倫敦人,他們在和思想一起跳舞,從閱讀中找尋優雅和安閑的悠然狀態。同時,倫敦人排隊很有耐性,他們可以在地鐵的滾梯上快步行走,可到了升降的電梯面前,卻像小學生過馬路一樣排起了長隊,有意思的是,排隊時絕不和前面的人有身體接觸,即使前面的人沒有及時往前走,后面的人也不會提醒甚至催促,就在后面靜靜地等著,快慢有序,體現著倫敦人的不著急。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在生活中把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奉為金科玉律。殊不知,這話是有語境的,老富生活在大工業時代,速度和效率是那個時代的標志。好多年以來,對速度的崇拜讓快文化占據了人們的潛意識和價值觀,越來越多的人淪為了時間的奴隸。英國披頭士樂隊成員約翰·列儂說:“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于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在快節奏生活的鏡子面前照一下自己,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可是心理的焦慮、精神的疲憊和健康的每況愈下,卻顯露無疑。有一種叫“延緩幸福綜合征”的心理疾患,患這種病的人,總是為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成該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慮,而且永遠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休息時間放在次要位置。據估計,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這一隱性的心理疾病。究其原因,“快生活”也許首當其沖,過于緊張的生活節奏,使很多人長期“過勞”,最終身體被拖垮。
倫敦人也曾經歷了同樣的快節奏,但當下,在奧運會這位“貴賓”面前,他們依然保守地堅守著自己的生活態度、節奏和方式,讓生活慢下來。如今,在泰晤士河上的滑鐵盧大橋上,“慢慢走過”是這里的最佳的通行方式。“希望你花半小時時間走過這座大橋”,據說,所有在倫敦生活的人都會成為監督對象,走路速度過快的人還會收到“超速”警告單,并被勸說去參加一堂藝術課程的培訓。倫敦在每年的四月下旬還有一個為期十天的“慢活節”,組織的體育活動也是慢節奏的,如集體散步、做瑜伽。還有“慢食”活動,包括享受一頓悠閑的早餐、到菜市場精心挑選食品、慢慢品嘗美酒等,旨在吸引人們“改變對速度的盲目崇拜”。
不著急的倫敦人,提倡慢生活,他們的時間觀念張弛有度,在該慢的時候慢下來、在該快的時候快起來。在生活、工作中保持一份愉悅的心情,一個精力充沛的狀態。讓每天上、下班等外出活動,變得輕松而有趣味,享受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正如“慢生活”家卡爾·霍諾說的那樣,“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能力,“慢生活”,不是簡單的“減速”,而是讓自己在繁忙工作之余,在生活節奏上形成一種放慢的習慣,多些時間休閑娛樂、放松身心,讓有限的快樂得以加倍放大。
奧運來了,倫敦人還在曬太陽,不著急的倫敦人,在默默地重復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成為生活的主人。
-
躲在空調房里應遵循三養生原則有些人一到了夏季,就會躲在空調房里不出來,因為外面的氣候真的是太炎熱了。其實在空調房里我們也是應該要注意養生的,本文為大
-
游泳完要清洗的身體部位在炎熱的夏天里,人們都喜歡到自已所以在的城市的海邊和河里,去游泳玩水。在涼爽的河里除了歡快的游泳之后。人們回來后還要隔外
-
夏季出去旅游如何防止中暑現在正是暑假期間很多的人會外出游玩在夏季的時候天氣比較炎熱,所以很多的人容易出現中暑,大家需要注意一些中暑的情況全面的進
-
孩子出現焦慮癥是因你的期望大嗎雖然高考已經過去,但是,有很多的人卻因為高考成績,會受到影響,造成焦慮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會造成孩子出現精神緊張,
-
雞蛋在冰箱里要怎么放才合適呢雞蛋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一種東西,我們都知道,蛋類營養價值高,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但不少人對食蛋存在誤區,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