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自己的電影世界里自說自話
李安在華人導演的殿堂中也算是穩坐前三把交椅的人物。他自始至終低調為人,卻無聲無息地拿下許多個第一:第一個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華人導演,第一個在柏林、威尼斯獲得兩次大獎的華人導演。用李安的話說,他現在拍片已不在乎任何獎項了。
李安越來越好萊塢?
歐洲三大電影節一向是華語導演揚名立萬的地方。今年的四位華人導演李安、蔡明亮、杜琪峰與婁燁入圍競賽片。之前他們都曾有作品入圍戛納,而華語電影更占據競賽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謂不大,頗有些“聚而殲之”的意思。
而這枚金棕櫚對李安來說,只是唯一沒有摘得的獎項。迄今為止,李安已經借著父親三部曲,《臥虎藏龍》,《斷臂山》等影片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兩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兩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只差一枚金棕櫚,李安就完成了對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類國際電影節的包圍戰。但是現在的李安,已不是再為獎項勞神的導演,他也不會把砝碼壓在“伍德斯托克上”。
業內基本認為,2004年美國導演MichaelMoore執導的《華氏911》在戛納獲獎標志著戛納影展轉向政治題材影片。去年戛納還請來熱衷于政治的SeanPenn擔任評審團主席。近年來,戛納對“變得商業化和好萊塢化的李安”漸生嫌隙,戛納主席GillesJacob身邊頭號人物、擁有選片生殺大權的Terry Linfair甚至公開表示不喜歡“變質”的李安。
不迎合你的口味
但顯然,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納,甚至也不打算迎合觀眾。
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電影海報一樣波普、炫目。希望看到那個瘋狂的嬉皮士年代和這場嬉皮運動中放蕩不羈的毒品、性、搖滾樂等等主題。可李安說:“電影將更多的以家庭關系為重心,以及這個人物的個人歷程——作為1969年仍然沒有出柜的同性戀,而這些因緣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并且讓他在其中尋找到了自我。” 這一次,個人的成長、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家庭關系才是李安在電影中關注的焦點。
李安一貫是這樣,說他想說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說什么。當年對《臥虎藏龍》的全中文對白李安是這么解釋的:“我是看字幕片長大的……現在該輪到美國人讀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選擇的東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單向的。如果這部電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眾,我將非常滿足。”
李安
販賣國粹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李安第三次拍攝關于男男戀的電影。拍攝《斷臂山》之后李安號稱精神即將崩潰,甚至不想再當電影導演,計劃干脆回臺南老家教書。拍攝《色戒》的時候,李安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在影片完成后的一年才慢慢走出心靈陰影。不過這一次李安不再苦大仇深。沒有心理陰影也沒有精神崩潰。正如李安所說“拍這部片子是我拍得最愉快的一次,我拍片從來沒有這樣過,大家都很高興,嘻嘻哈哈地就過了,什么事情也不計較,也沒怎么生氣,我也會聽聽大家的意見。不像拍《色戒》時,整天苦著張臉,心情好沉重。”伍德斯托克是一個魔咒,是與快樂和覺醒有關的。對60年代的年輕人是這樣,對如今的李安也是這樣。
“我的電影就是表達人與人之間若即若離的關系,和中國人的養生態度。人性特別近這是別國文化里很難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說我們是在販賣國粹。”在中國導演還在集體販賣“中國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經深刻地挖掘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文倫理與思想。在李安來看,這種中華文明是非常先進的,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在電影表達里是比武打還重要中華瑰寶。出生、生長在臺灣的李安沒有經歷過劇烈的文化斷層,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加之后來在西方求學生活。李安的思想融匯中西文化,貫通在電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東西方故事:不偏頗、不固執。充滿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別劃分的普世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也是一種高級的溝通,超越種族、國界、宗教、性向。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別塔。
所以,李安不論用哪種語言拍哪國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樂道。巴別塔上的語言是全人類共通的。
李安越來越好萊塢?
歐洲三大電影節一向是華語導演揚名立萬的地方。今年的四位華人導演李安、蔡明亮、杜琪峰與婁燁入圍競賽片。之前他們都曾有作品入圍戛納,而華語電影更占據競賽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謂不大,頗有些“聚而殲之”的意思。
而這枚金棕櫚對李安來說,只是唯一沒有摘得的獎項。迄今為止,李安已經借著父親三部曲,《臥虎藏龍》,《斷臂山》等影片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兩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兩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只差一枚金棕櫚,李安就完成了對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類國際電影節的包圍戰。但是現在的李安,已不是再為獎項勞神的導演,他也不會把砝碼壓在“伍德斯托克上”。
業內基本認為,2004年美國導演MichaelMoore執導的《華氏911》在戛納獲獎標志著戛納影展轉向政治題材影片。去年戛納還請來熱衷于政治的SeanPenn擔任評審團主席。近年來,戛納對“變得商業化和好萊塢化的李安”漸生嫌隙,戛納主席GillesJacob身邊頭號人物、擁有選片生殺大權的Terry Linfair甚至公開表示不喜歡“變質”的李安。
不迎合你的口味
但顯然,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納,甚至也不打算迎合觀眾。
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電影海報一樣波普、炫目。希望看到那個瘋狂的嬉皮士年代和這場嬉皮運動中放蕩不羈的毒品、性、搖滾樂等等主題。可李安說:“電影將更多的以家庭關系為重心,以及這個人物的個人歷程——作為1969年仍然沒有出柜的同性戀,而這些因緣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并且讓他在其中尋找到了自我。” 這一次,個人的成長、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家庭關系才是李安在電影中關注的焦點。
李安一貫是這樣,說他想說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說什么。當年對《臥虎藏龍》的全中文對白李安是這么解釋的:“我是看字幕片長大的……現在該輪到美國人讀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選擇的東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單向的。如果這部電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眾,我將非常滿足。”
李安
販賣國粹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李安第三次拍攝關于男男戀的電影。拍攝《斷臂山》之后李安號稱精神即將崩潰,甚至不想再當電影導演,計劃干脆回臺南老家教書。拍攝《色戒》的時候,李安也承受了巨大壓力,在影片完成后的一年才慢慢走出心靈陰影。不過這一次李安不再苦大仇深。沒有心理陰影也沒有精神崩潰。正如李安所說“拍這部片子是我拍得最愉快的一次,我拍片從來沒有這樣過,大家都很高興,嘻嘻哈哈地就過了,什么事情也不計較,也沒怎么生氣,我也會聽聽大家的意見。不像拍《色戒》時,整天苦著張臉,心情好沉重。”伍德斯托克是一個魔咒,是與快樂和覺醒有關的。對60年代的年輕人是這樣,對如今的李安也是這樣。
“我的電影就是表達人與人之間若即若離的關系,和中國人的養生態度。人性特別近這是別國文化里很難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說我們是在販賣國粹。”在中國導演還在集體販賣“中國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經深刻地挖掘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文倫理與思想。在李安來看,這種中華文明是非常先進的,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在電影表達里是比武打還重要中華瑰寶。出生、生長在臺灣的李安沒有經歷過劇烈的文化斷層,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加之后來在西方求學生活。李安的思想融匯中西文化,貫通在電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東西方故事:不偏頗、不固執。充滿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別劃分的普世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也是一種高級的溝通,超越種族、國界、宗教、性向。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別塔。
所以,李安不論用哪種語言拍哪國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樂道。巴別塔上的語言是全人類共通的。
相關文章
-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單身男人我們生活當中都把單身的男人和女人叫做單身狗,其實單身狗的悲劇都是有非常多的,因為在,很多的節日當中,單身狗都是非常孤獨的
-
喜歡抖腳的一定自私嗎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特別喜歡抖腳,有研究顯示,那么喜歡抖腳的人會比較的自私,那么這是不是真的嗎,喜歡抖腳
-
男人的心理問題該怎么辦在現在,社會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了,什么壓力都壓在男人的身上,男人慢慢的感覺到自己的生活的壓力,巨大的壓力讓男人的生活中充
-
男朋友和男性朋友的區別在自己的生活中你一定會有自己的男朋友和男性朋友,那么兩者有什么區別嗎,在生活中你又是怎么對待自己的男朋友和男性朋友的呢,
-
你知道鼻子代表著的財運面相學中有一個方面就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鼻子看出這個人的財運,看出這個將來財富到底能達到什么樣的境地,那么下面就跟著小編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