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人員將兩枚雞蛋在冷凍室中取出,將其中一枚生雞蛋打碎,發現去掉殼的生雞蛋呈現了果凍狀。在水中加熱后,“冷藏蛋”(上)的外殼出現了明顯裂痕,蛋白從蛋殼縫中流出迅速煮熟。與正常雞蛋的蛋黃(右)一捏就“散架”相比,“冷藏蛋”的久捏不碎。
“這幾天打開手機,好多朋友都在瘋轉一個濟南人買到疑似假雞蛋的事兒。”近日,濟南市民杜先生致電女報熱線,“看網上的視頻,說是這種蛋煮熟后,蛋黃扔地上能彈老高是假雞蛋,是不法的商販用明礬、明膠制成的,吃了會使人記憶力下降。”針對杜先生的疑問,濟南一家超市導購員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冬天氣溫低,雞蛋冷凍時間過久的緣故造成的。
那么,雞蛋在長時間低溫冷凍后再煮熟,蛋黃真的會變成“彈力球”嗎?本期都市女報新聞實驗室,實驗人員進行了一次模擬實驗。在同一批普通雞蛋的對比中,雞蛋被冷凍24小時后,蛋黃煮熟也有“彈力”。您可以關注女報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dsnbwx),或登錄“微微”平臺收看或提供線索。
“雞蛋黃很難捏碎,往桌上一扔還能彈起
假雞蛋傳聞多 蛋黃可當毽子踢?
來!”這幾天,濟南市民杜先生的朋友圈充斥著有關“彈力蛋”的新聞。“聽說咱們濟南也有人買到了。”他告訴女報記者,幾天前,濟南一位女士在一家超市購買了白皮雞蛋,煮熟后蛋黃非但捏不碎,還有彈性。
無獨有偶,濟南市民韓女士也曾在超市買到過類似的“彈力蛋”。“我在網上看過視頻,有人還拿捏不碎的蛋黃當毽子踢,我還被嚇著了。”她說,沒承想自己也買到了這樣的雞蛋,“那個時候假雞蛋的傳聞沸沸揚揚,我還去超市找過,不過他們不承認有問題,說可能是運輸環節受到的低溫影響。”
昨日,記者在搜索框中輸入“假雞蛋”搜索,發現有市民買到“假雞蛋”的新聞來源已久,有的專家還專門出來辟謠過,認為市民買到的“彈力蛋”未必是假雞蛋,而是雞蛋在經過冷藏后,蛋黃吃起來像果凍,捏不碎、摔不散的情況。“雖然新聞上很多關于假雞蛋的新聞,但我從沒有見過人造雞蛋,也沒有進行過鑒別。”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專家賽道建說。那么,雞蛋在長時間低溫冷凍之后再煮熟,蛋黃真的會變成“彈力球”嗎?口說無憑,我們實驗為證。
實驗:冷凍24小時 蛋黃有“彈力”
實驗時間:12月21日至22日
實驗用品:超市所售同一批次雞蛋、溫度計。
21日晚,實驗人員在濟南一家超市購買了一袋散裝普通雞蛋。
實驗人員將溫度計放入冰箱最底層,30分鐘后取出,溫度計顯示的零下12攝氏度,符合實驗要求。
實驗人員取兩枚雞蛋,將其放入該冰箱的冷凍室中保存。24小時后,實驗人員將兩枚雞蛋在冷凍室中取出,將其中一枚生雞蛋打碎,發現去掉殼的生雞蛋呈果凍狀,蛋清很快就化開了,剝開蛋清,蛋黃也被凍住了,甚至可以用一根筷子戳起來。
隨后,實驗人員將另一枚冷藏過的雞蛋放入冷水鍋中加熱。為了對照,實驗人員又同時加熱了一枚正常儲存的雞蛋。20分鐘后,“冷藏蛋”的外殼出現了明顯裂痕,蛋白從蛋殼縫中流出,并迅速煮熟。
實驗人員分別將兩枚煮熟的雞蛋放入盤子中剝開,發現冷凍室里的雞蛋蛋黃顏色更淡、富有彈性,且蛋黃不會掉落粉末,外皮相當有光澤。與正常雞蛋一捏就“散架”相比,“冷藏蛋”久捏不碎。
最后,實驗人員試圖將“冷藏蛋”的蛋黃從距離地面約1米的位置放開,摔在地上的蛋黃果然不碎不破不散,還從地上彈起,這與實驗人員在視頻中看到的“彈力蛋”很相似。
溫度和飼料問題都可能引起雞蛋異樣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公共衛生科副主任、國家營養師趙麗梅關注到了最近“假雞蛋”的傳聞。“雞蛋是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經過排列組合就會發生變化,例如蛋白質會變性。雞蛋煮熟之后蛋黃出現彈性變大的情況,是由于凍久了之后出現了脫水的現象。”她說,冬天的雞蛋容易受凍,如果是氣味、顏色沒有變化的正常雞蛋,煮熟之后不再松散酥軟,而是手感硬、不易破碎、彈性較強,極有可能是在運輸和儲藏過程中冷凍造成的。“現在雞蛋的價格很低,如果造假可能還不夠成本,這對商販來說是不劃算的。”山東省農科院家禽研究所的專家說。
此外,從蛋雞的喂養環節來看,蛋雞飼料中原料的變化和配比變化都有可能引起雞蛋黃韌性和彈性的變化。例如蛋雞飼料中棉籽油、棉粕的添加量過大,會導致母雞產下‘彈力蛋’。不過現在的棉粕大多是脫毒的,對雞蛋的影響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