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情感動物,天生對感情有一種需求和渴望。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里,人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馬上就會尋求情感和歸屬感的滿足,如果這種需要不能滿足的話,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愛情、親情和友情是人類情感的三大部分,對于女性來說,如果需要排序,恐怕很多年輕女性會把愛情排在第一位、親情排在第二位、友情排在第三位。當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這個排序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女性在當了母親之后,可能會把親子之情放在首位。
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人生主題
在調查中我們看到,大部分女性認為在中學階段,自己擁有的好朋友最多。實際上,中學階段正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的第五個階段,即青少年期(12―18歲)。艾里克森認為,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培養誠實的品質。此時對于青少年來說,正是與朋友、伙伴相處最密切的時期,通過與好友的相處,也逐漸認識自我、體驗著忠實的實現。可以說,友情的確是這一人生階段的主題。
而到了成年早期(18―25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培養愛的品質。也就是說,這一人生階段的主題會從友情過渡到愛情。找到自己的愛人、發展親密關系,是我們在成年早期需要完成的“人生任務”,愛情在該階段會變得非常重要。
別懷疑,愛情真的很強大
大部分女性認為,愛情比友情帶給自己的幸福感更強烈,失戀是比失去摯友更讓自己痛苦的事情。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進入成年期,愛情已經成為我們人生的主題,另一方面是因為愛情的成分可以很廣博,功能可以很強大。
經歷過美好愛情的人都會有所體驗:你的愛人不僅是愛人,還可以同時是你的朋友和親人。也就是說,愛情可以不僅是愛情而已,還可以滿足你對親情和友情的需要。當這樣一段功能齊全的愛情擺在女性面前,自然對友情的渴求就會降低,也就難怪“重色輕友”的現象出現了。
真正的閨蜜會對你保持忠誠
越是親密的關系,越是對信任和忠誠有著更高的要求。閨蜜是非同一般的知己,能成為閨蜜,往往是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通過雙方充分的了解和信任所積淀下來的友情,彼此都會很珍惜對方,也會默默地恪守著忠誠這一為友之道。因此現實生活中,被閨蜜挖墻腳的事情實際上是很少發生的。如果真的發生了,那恐怕就要回頭想一想:你是不是看走了眼,誤把潛伏在身邊的“敵人”當成了閨蜜。
有了男人,你還應該有死黨
愛情和友情畢竟不同,即便我們之前提到,好的愛情有一部分的友情功能,但還是不能完全取代友情的。簡單地舉例來說:和閨蜜一起逛街,與和男人一起逛街的感受絕對不同。閨蜜會真誠地給你選購意見,告訴你哪件衣服適合你,哪件不適合你;而男人只會說“好好好”、“都差不多”,他們根本看不出其間的區別。此外,你的男人不愛聽的小嘮叨、小八卦,和閨蜜一起分享卻樂趣無窮;甚至你對自己男人的抱怨,對自己男人的親人、朋友的抱怨,都可以一股腦倒給自己的閨蜜,免得自己活活憋死。而萬一你所愛的男人背叛了自己,在你身邊給你安慰和支持最多的,往往是你的閨蜜。
因此對一個女人來說:完整的情感世界應該是愛情、友情、親情兼得,當然,它們各自所占的比重可以有所不同。有了男人,千萬別丟了閨蜜,依然要記得常常聯系她、關心她、在心底想想她。愛情的確很重要,但友情也許會來得更穩定、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