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習
他們大多是在90年代以前進入高校讀書的。經過多年的職場生涯,他們的閱歷不斷增加,知識技能卻未必能與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但他們從不諱言自己的不足。雖然笑言“三歲一個代溝,我們之間已是千溝萬壑”,但他們也毫不介意向后輩學習。看看那些EMBA班,里面有不少學員都出生于60年代。
七十年代人自語:尷尬的一代
一個生于70年代的人這樣說過:“我們有著太多的雙重,在時尚和傳統、進取和保守、張揚和穩重之間徘
徊,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勇于嘗試新鮮的東西,又始終恪守著一些規矩。”
關鍵詞:尷尬
在喜歡穩扎穩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是落伍的一代。70年代人苦干實干加蠻干擠進大學后,卻發現高考錄取率已由10:1變成2:1;好不容易畢業了,卻發現國家不包分配了;費盡周折捧了個鐵飯碗,卻發現在激情創業的時代,工薪族實在太可憐。“70年代”大鍋飯的滋味沒嘗過,福利分房的好事沒趕上,八九十年代經濟熱潮時個人奮斗的大好機會也錯過了。職場上前有“60年代”坐鎮,后有“80年代”追趕。
關鍵詞:白骨精
似乎是不經意間,這群年齡在“三張”上下晃悠的人成了人們常說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分子。看看他們,我和身邊的朋友總會覺得羨慕。有時提起他們,我們的語氣中還有那么點“醋味兒”。他們大都有著不錯的職業,工作中備受器重,這也讓他們有足夠的money擔當起“消費的中流砥柱”的稱號。于是,衣服是給“70年代”設計的,房子是給“70年代”蓋的,車子是給“70年代”開的,“中產”、“BOBO”、“小資”、“新富”等稱號也是給“70年代”準備的……
和朋友聊天,發現大家有一個共識,如果“60年代”在工作中沒做出什么成績,人們會認為是因為他們沒有趕上好時候,而要是換成“70年代”,人們一準兒認為是他們不夠努力。也許是生于70年代的牛人太多,以至于人們對他們這個整體都寄予厚望。隨便數一數,一群“大牛”的名字奔涌而出,中國最年輕的富翁丁磊、盛大網絡陳天橋、易趣網創始人邵亦波、國美老總黃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