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職場的年輕人工作兩年后就開始感到職業枯竭;中國每100人中就有12個人嚴重情緒耗竭;男性員工比女性員工更容易枯竭……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職業枯竭成為工作場所流行的心理性困擾問題,中國公司中20%的員工都處于工作枯竭,而且年齡呈現低齡化特征。
職業枯竭的主要癥狀是對工作缺乏熱情、工作態度變化、工作效率不高。“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容易產生職業枯竭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張西超告訴記者,銷售、服務、傳媒、律師、醫生、教師等都屬職業枯竭的高危人群。
調查顯示,中國每100人中就有12個人嚴重情緒耗竭,9個人嚴重憤世嫉俗。而且工作枯竭者年齡呈現低齡化,25歲以下員工職業枯竭比例非常高,入職2至5年的員工則最容易產生職業枯竭。
盡管中高層沒有職業枯竭的困擾,但是卻面臨同樣的工作壓力。最新的一期財富(中文版)發布的調查顯示,從事電信服務、信息系統、互聯網服務、電子商貿、房地產開發行業的經理人感覺自己目前壓力大的比例較高,均超過75%。這些壓力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也在日益顯現,52.2%的經理人產生了消極情緒,49.2%出現了睡眠問題,27.2%出現了生理疾病。調查發現,考慮接受心理咨詢的經理人由2003年的21%上升至2007年的30%。其中,14.1%的高級經理人表示目前迫切需要作心理咨詢。
專家提醒
要找到工作生活平衡點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因此職場人都應學會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一味地讓工作侵占生活空間,最終致使家庭出現問題,是得不償失的。”張西超說,近一兩年來,人們也逐漸開始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比如不久前國家出臺了《職工帶薪年休假規定(草案)》,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帶頭休假以促進員工休假,都是積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