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識的焦慮情緒也是一種心理疾病,如今在老百姓中被稱為知識焦慮癥,或者信息焦慮綜合癥,通常出現在從事壓力大、知識更新快的職業領域,記者、廣告從業人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人員等都可能是該癥狀的高發人群,且發病年齡集中在25-40歲之間。處于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呈平方數增長,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自我強迫和緊張,嚴重的還會突發性地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下面,尋醫問藥小編和你一起來了解辦公室一族的心理疾病。
身外環境的瞬息萬變帶來了很多不穩定因素,很多人對未來無法確定甚至充滿恐懼。來自同事、上司的競爭,來自家庭成員的期望,都成為加在白領身上的重重壓力。也必然會造成心理緊張、急躁,嚴重的甚至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如不斷小解、不斷洗手、失眠、厭食等。
預防和緩解知識焦慮癥最重要的是需要“自知”,要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擺正心態,不要好高騖遠,最好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中長遠計劃,按部就班地實踐。求知欲和上進心是好事,但不能盲目,要針對自己的工作性質和發展目標,選擇對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再去吸收學習。
過重精神壓力催生抑郁
心情低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心情可能嚴重到構成一種需要治療的障礙。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屬于心境障礙,核心癥狀包括心情低落,興趣缺失,內在動力缺乏,持續疲乏或者精力缺乏,并由此引起生活中其他活動的減少。但要注意與正常的抑郁情緒相區別,即上述癥狀持續兩周以上,需經?漆t生診斷為抑郁癥。
白領由于工作節奏緊張,精神壓力大,比一般的人更易患上抑郁癥。很多行業,比如IT業,都是技術至上論,對社會的了解,對自身的了解被忽略了,激烈的競爭又使上下級關系和同事之間的關系趨向緊張,容易使人產生距離感和孤獨感;處于獨資或合資企業的中方人員需要應對來自文化和思維方式上差異,會形成無形壓力;社會轉型期對精神和物質追求嚴重失衡的普遍心理狀態也影響到白領的心理健康;因某種原因在事業和生活上失敗受挫,更可能成為刺激抑郁情緒的導火線,不及時調整就會演變成抑郁癥。
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有抑郁的表現,應引起重視,主動到醫院去接受心理醫生的診治,有利于及時擺脫抑郁的困境。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我調適的功效,因為自我調適有一定的范圍和程度,否則會延誤時機,使抑郁加重。確診為抑郁癥后就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或精神科醫生診治,專業輔導或治療是從抑郁癥邊緣拽回自己的最快捷有效的辦法。
腦活動過度緊張引發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腦功能活動過度緊張,從而產生了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神經衰弱的患者易于興奮又易于疲勞,并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
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經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續的緊張心情和長期內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經活動過程強烈而持久地處于緊張狀態,超過神經系統張力的耐受限度,即可發生神經衰弱。過度疲勞而又得不到休息,對現在狀況不滿意,或者經常改變生活環境而又不適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過度緊張。
預防神經衰弱,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勞逸結合、用腦衛生和睡眠衛生。參加一些體力勞動,從事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也對防止神經衰弱有一定作用。一旦出現神經衰弱癥狀,就要配合醫生,努力查明與發病有關的心理因素,并加以解決。同時,任何藥物的對癥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要亂吃安眠藥之類的鎮定藥物。
調整心態,關注心理健康
白領心理疾病最大的問題是不夠正視和重視自己的心理狀態。
一方面,很多白領長期存在失眠、全身疲乏無力的生理問題,卻都被認為是正常的生理疲憊而忽略了,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出現的預兆,比如睡眠增多或睡眠質量下降,性欲減退或喪失,體重下降,內臟功能、尤其是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下降等等都很有可能是抑郁癥的軀體化表現。
另外一方面,很多人對心理疾病存在誤解,不愿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諱疾忌醫,延誤了治療和調整的時機,或者存在輕忽心理,以為通過自我調節就可以解決問題,由此很可能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
心理問題也可以用藥物和其他手段進行治療,比如抑郁癥中,較輕病例或許可以單用心理治療;中重度的病例必需藥物治療;至于嚴重病例,特別是有消極意圖或行為,就應該住院施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