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泡在一份完全沒有挑戰的工作中幾乎已經發了霉?你可不是唯一一個碰到這類問題的人。這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而你只不過是個小小的縮影而已。社會學家的分析結論是:“在現在的年輕人中,平均每人要比他們的父母多接受三年的教育,但是他們的收入卻要比其父母低兩倍。從總體上而言,學歷的增長水平較之從前固然很可觀,但一些國有或私有企業對于職工學歷和素質的要求增長得更快。”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個人價值的不合理利用。不過,凡事沒有絕對!想要在30歲之前擺脫目前的職業窘境,為自己開拓一方嶄新的天地,微笑著迎接有價值的挑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之路,不妨聽聽心理專家有什么好建議。
為自己制訂增值計劃
你不需要做一頭蓄勢待發的公牛,低著頭,豎起斗志昂揚的牛角,咆哮著沖進老板的辦公室,讓他看清你的價值。請注意,這里可不是斗牛競技場。你需要冷靜下來,深呼吸,仔細地思考,準確地衡量,然后制訂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自我能力培養計劃,盡量讓自己向你預期的職業目標靠攏。“大部分公司在挑選人才時,都不會僅僅看你簡歷上的漂亮詞句。他們都會從面試與對話中去推斷你是否有能力去勝任某個職位”,某職業培訓公司的主管告訴我們,“另外還要看在完成你的本職工作以外,你是否還有他們需要的額外價值。這時候,如果你擁有專業外的其他技能,例如會計證書、外語能力等,就能大大增加你面試成功的幾率。”心理學家接著補充道:“想要制訂自我培養的計劃,首先就要將一些內在的消極想法,例如:”我做不到‘,以及來自外界的干擾:“他們不聽我說的’或是‘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等觀念徹底清除。因為它們只會讓過去變成一種成見,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只有整理過去的教訓,再結合現在的情況,才能跳出從前的框框,制訂出最切實可行的‘增值’計劃。”
分清生活的主次關系
除了工作,你也很想有你自己的生活。想去看場電影,也想和朋友們聯系。但是你的工作卻將你牢牢地綁在了辦公室里,連電話都不能多接一個。在你變身成為一株盆栽扎根在辦公室之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做一張表格,劃分成四欄”,心理學家建議道,“每一欄分別代表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職業、社會、朋友和私人空間。將你現有的工作和你想要嘗試的工作對以上四個部分正面以及負面的影響分別寫下來,然后直觀地對比一下,哪種狀態的正面影響更多。當然,這還取決于你更看重哪一方面。”這個練習還能讓你更好地確定你的目標以及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后,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一定要避開模糊地帶,分清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比如:是職業的發展前景更重要還是和家人的相處時間更珍貴?弄清楚自己最在意什么,才能制訂出最適合你的職業規劃。
衡量需要改變的現狀
問問自己,你整天掛在嘴邊的“好煩啊!”是不是僅僅只是一句習慣性的抱怨而已?換句話說,你是否真的想要獲得改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想要改變的想法不是性格中與身俱來的一部分,而是能夠讓你奮起努力去實現理想目標的一個必經程序”。
想要衡量是否值得去改變,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首當其沖的便是“價值”。你所收獲的結果是否與你付出的努力等值?另外,還需要觀察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你是否具備實現目標的能力?當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之后,才能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