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好學生就自然會有好工作。
從實際情況來看,成績好確實有利于畢業生就業,但它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是有限度的,并不是學得越好,就業也就越好。其核心原因在于,學校里對好學生的評價標準與社會對優秀人才的評價標準有非常大的差距。往往是那些平時在校內外各種活動中比較活躍,有豐富兼職、實習經驗,善于與人溝通,能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同學,在畢業時會有更好的出路。
這方面有一些非常驚人的案例,在我最近出版的新書《大學不知道》里就幾乎充斥著“好學生”的沒出路和“壞學生”的大有出路。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你不打算繼續升學搞學術,成績足夠好就可以了,平時要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即便已經進入求職階段的同學,也要注意到求職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社會經驗的積累,而不要把自己的求職搞成是機械發簡歷和等面試電話的過程,多走近行業中去做調查研究、拜訪業內人士,參與實習體驗活動,這些都比通過這個那個考試對提高個人競爭力來得更加實在。
第二,大環境不好,只能先就業再擇業。
沒有不就業的擇業,也沒有不擇業的就業。哪怕你大學畢業后暫時只能做一名公司的前臺接待,為什么不做一個目標行業或目標公司內的前臺呢?其實,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選擇一個貼近理想的基層崗位并不比隨便找一份工作更難,只是很多人都缺乏職業規劃的基本意識。如果你迫不得已,只得先勉強就業,也要盡量選擇跟長遠目標有關聯性的,這樣才會有職業發展的后勁。
第三,薪資要求降低就會更容易就業。
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應該把自己的求職策略定位為自我升值型求職,而不是只會采取降低身價一招——而且通常這一招也不是那么靈光。
零起薪就業是降價競爭的極限了,可是看一看雇主們的反應,這些提出零起薪就業的畢業生并沒有受到追捧,相反受到的質疑更多。雇主是有一套自身價值標準的,如果你的人才價值確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你的價格更加便宜,這對他們是有誘惑力的;但假如你根本在價值層面就不可能達標,價格再低又有何意義呢?就像是你去一家折扣商場,里面賣的東西都很便宜,你會挑最便宜的東西買嗎?肯定不會。你會挑自己需要的東西買,然后再看價格,不是嗎?
一個求職者應該追求一種自我升值型的求職策略,這就是說,在你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你自身的價值不是恒定不變的,你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求職,達到在行業中、在社會中的自我提升,你的每一次求職經驗都應該是有人才增值效果的。怎么自我增值呢?去研究特定的行業、特定的企業、特定的崗位的需要,并且定制式地進行自我培訓,把每一次的求職也都看作是一次獲取信息的過程,結識業內人士的過程,聆聽專業意見的過程,這樣在你求職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后,你的競爭力價值就會遠非昔日可比,你也許還能跳開底端人才競爭的激烈價格戰。
人才金子塔的底端競爭最趨白熱化,因為同質型人才輕易會被取代,只能比拼低價;如果你能把自身塑造成雇主所需的有獨特招牌式競爭力的相對高端人才,就業的選擇權就會更大。
第四,為避免遺珠,把求職材料做成一本完備的小冊子。
假如你的基本條件滿足招聘信息所求,一張紙的簡歷就足夠了。招聘人員所做的初選工作,無非是在你的簡歷上“找點”,找那些能跟他們招聘信息里要求的條件一一對應的點。復雜的厚達幾頁的求職材料通常會被看成是不專業的表現,你辛苦所做的這一切違背了溝通中的效率原則,好的人才更應該能簡潔地概括自己。
如果你真的有用心做出的驚人作品,也盡量考慮一下投遞給什么人的問題。通常你應該投遞給那些對此確實感興趣,有專業判斷能力或者有權力聘用你的人——做簡歷篩選的HR們通常并非恰當人選,別再給那些招聘旺季中忙得面色發黑的人們添亂。
第五,郵件群發簡歷,多投多中。
再高明的求職者也很難只發一兩封電子簡歷就找到好工作,但是過猶不及,如果想要短期內發放上百封郵件,提供無差別的簡歷給不同的雇主,這也是一種求職迷思。
前面提過,簡歷是“點的集合”,招聘人員做簡歷篩選的過程無非是在找與招聘信息所對應的點。如果沒有這些對應性,簡歷投得再多有何意義?
所以,每個人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基本簡歷模版,然后再根據特定雇主的要求,對簡歷進行一定的調整修改。什么是標準?以招聘條件為指向,所有符合招聘條件的都應該被突出強調,所有與此無關的都應該盡量壓縮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