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2005年中國企業人力資源供需調查報告》,指出2/3的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感到了或多或少的就業歧視。在這項歷時4個月、有效問卷達73176份的調查中,11.6%的人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有比較嚴重的就業歧視現象,2.5%的人甚至覺得這樣的歧視“非常嚴重”,只有26.5%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環境還算公平。
就業歧視真的如此嚴重嗎?為什么有2/3的人都有“被歧視感”呢?是求職者自己的感覺出了錯,還是用人單位普遍存在對員工的歧視呢?
經典案例:強烈的被歧視感使她一周跳槽數次
某應屆畢業生陳述了自己的一段求職歷程:她一直喜歡新聞,大學曾經多次在大報社實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出過一些不錯的選題。因此,她對自己的前途始終充滿信心。
臨近畢業時,曾經實習過的報社說目前沒有招聘計劃,她覺得自己被老師“忽悠”了。但憑借經驗,她很快進入一家新雜志社,很受重視,馬上參與了一個大策劃。工作中,她因某些原因與主管領導發生了激烈沖突,領導當面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她覺得這是歧視自己是個新人,嫉妒自己能干,一生氣就辭職了。
其實在辭職前她已經私下另找了工作,因為她覺得那個新雜志影響力不夠大,正規程度不高。這次,她進了一家很不錯的雜志社,但是因為其中一個選題沒有通過,她覺得這家雜志社欣賞不了自己的才華,又辭職。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她又成為一家專業類報紙的采編人員。但沒隔兩天,她又發現自己所學專業不對口,有被編輯歧視的感覺,覺得不如以前大報社的編輯那樣會帶她……結果還是辭職。
最后,她終于找了一家報社,依然不大,而且也不是很對口,她又想辭職,但是形勢所迫,只能在這里干下去,她心頭一片迷茫……
求職不是向外求,而是先向內求
職業咨詢專家張瓊文和企業培訓專家劉興旺在聽到這個案例后都表示“非常可惜”。劉興旺說:“從她的經歷看出,她很能干,對前途也充滿信心,可是她的缺點卻很致命,這足以影響到她的職業生命。”很多像她那樣的大學畢業生,都有深深的懷才不遇的感覺,覺得自己智慧過人,為什么到了單位卻受到歧視,不被重用呢?
劉興旺認為:“在這個案例里,就業歧視是不存在的。像領導當面說很難聽的話、因為選題沒有通過、因為所學專業不對口等等原因就覺得被歧視,在我看來是有失偏頗的,這些情況是任何職場中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遇到的。”這個女孩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主要還是緣于她的心態,“如果一個年輕人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發現任何機會,而他認為自己可以在其他地方做得更好,那么他會感到非常的灰心失望。”這是著名成功學家奧格森·馬登給年輕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