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式勸說是以積極肯定的口吻來進行溝通
所謂激勵式的勸說,就是以積極肯定的口吻來進行勸說。它以增強人的自信為基礎,力圖增進人與人之間積極情感交流。在心理學上,激勵式勸說法是建立在同感共情、換位思考的基礎上,它要求勸說方盡力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對方協調一致,做到情感對焦,思維并軌,設身處地地替對方思考問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以獲取彼此在思維上、感情上的最大理解與溝通效果。換言之,勸說方要盡量對另一方的心理施加影響,實現思想共鳴的最大化,最終使對方消除原有的顧慮與想法,心悅誠服地接受建議。
“深通有算略”是郭嘉激勵式勸說成功的基礎
在群雄割據的三國,不僅需要將士們擁有披荊斬棘的勇猛,更需要謀士們具備運籌帷幄的能力。而郭嘉的神機妙算在曹營中可謂是佼佼者。他除了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觀察力,還具有高超的溝通本領,可以在勸說中巧妙實施激勵,令善變多疑的曹操深受啟發。
建安二年,曹操討伐張繡新敗,袁紹想借機討伐曹操,并寫信羞辱他。對此,初來乍到的郭嘉以楚漢相爭的史實為例,詳細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指出袁紹雖然兵力強盛,卻并非不可擊敗,曹操兵力雖弱,卻并非不能獲勝。這就是他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即曹操對袁紹可以有“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之十勝。具體地說,郭嘉一方面指出袁紹的為人猜忌刻薄、謀而不決、深具“婦人之仁”,所以難成大事,另一方面則指出曹操具有政治優勢、人才優勢、決策優勢等,令曹軍在態勢上占領上風。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很具說服力,令曹操聽了信心大受鼓舞,并重新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建安三年,曹操領軍征討呂布,曹軍久攻不克,將士疲憊,曹操想罷兵撤退。但郭嘉卻看出了勝機,指出呂布有勇無謀、銳氣已衰卻謀略未定,所以只要稍作堅持,就可擊敗呂布。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議,重新布軍,并引水灌城,最終殲滅了呂布,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在這當中,郭嘉的臨敵制變,料敵如神,以事實為依據的勸說方法,令曹操消除了對戰事久拖的挫敗感,重新樹立戰勝呂布的信心。
建安五年,曹操大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當時參與密殺曹操的劉備逃脫,且勢力日益壯大。曹操欲親自征討劉備,部將們擔心袁紹從背后攻擊,曹操卻覺得劉備不除日后會成為大患,郭嘉認同曹操的看法,并分析了袁紹“遲而多疑”,與劉備有間隙的心態。這使曹操得到了強烈的認同,堅定了東征劉備的決心。事后,曹操果斷出擊劉備,擊潰了劉軍,再反過頭來在烏巢火燒了袁紹的軍糧,使得袁軍大亂,最終獲得了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
建安八年,曹操攻擊袁紹小挫,本擬重新組織攻城,但郭嘉卻不再一味鼓勵曹操戰斗,而是鼓勵曹操耐心等待敵方不戰而降。他認為袁紹會因為二子相爭而自亂陣腳,可先征劉表而觀之。后來,袁紹二子袁尚、袁譚果然發起內訌,袁譚向曹操乞降,曹操借此徹底消滅了袁譚勢力。
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烏桓。劉備聞訊,趕往荊州勸劉表趁機奪取許都,迎獻帝,興漢室。在諸家甚為擔心的局面下,郭嘉卻給予了曹操北征烏丸的強烈支持,他詳盡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認為烏丸地處偏遠,必不設防,猝然襲擊,定可擊破。若是烏丸聯合逐漸強大起來的袁尚,到時更難加以收拾。而劉備與劉表貌合神離,互不信任。郭嘉的深刻見解甚得曹操的歡心,令他茅塞頓開,立即決定揮師北上,一舉擊潰袁尚,這一戰役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