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什么叫一擲千金嗎?那你就去求職吧。
案例一
我來回奔波在求職路上
口述:胡凱
成本:約5500元
我在西安讀的大學,但我是南京人,剛畢業時想回到南京找一份工作。等回到南京后我才發現,想留在南京的學生實在太多了,包括外地在南京讀書的學生和在外地讀書的南京籍學生,都想在南京謀得一席之地。
但南京的工作機會卻不如上海、廣州多。因此我在南京家里呆了兩個月,還沒有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又不愿去小地方謀職,只好將目光又瞄準了上海。
去上海之前,家里給了我一筆“求職經費”2500元。我懷揣著這筆錢踏上了去上海的求職之路。
到上海后我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館住下來,每晚是60元錢。參加了幾次人才集市后,30份簡歷投出去了20份。為了進一家外企,我還特意花500多塊錢買了個電子辭典。
就這樣在上海呆了半個月,總共面試了6次,工作還是沒有頭緒,而錢卻花得只剩下回程的路費了。不得已,我只好打道回府。
回到南京后,有個在廣州的同學偶然對我說起廣州的工作比較好找。他學的是攝影,在一家媒體工作,現在每月的收入有四五千元。我動心了,想想我的條件不比他差,應該會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于是我又向父母要了3000塊錢直奔廣州。
到了廣州后,我住進了同學的宿舍,這省下了不少住宿費,但日常開銷還是不能省。跟在上海差不多,一天怎么要花三四十塊錢。同學建議我買身西裝,這樣讓人看起來會更成熟些,于是我在服裝上又花了500塊錢。
投出去十多份簡歷,卻只得到3次面試機會,想不到這里的競爭竟然比老家還厲害。
我在廣州呆了3個月,其間去一家單位試用了不到一個月,由于某種原因沒有做下去,結果連工資也沒有拿到。
說來很富有喜劇性,現在我找到的這份工作,是在南京參加的第一個招聘會上找的一家公司。從公司通知面試到正式上班,我幾乎沒付出成本。
我覺得找工作千萬不能盲目地到處奔波,去外省雖然可能會碰到好的機會,但相對來說,成本也是相當驚人的。如果再讓我選擇去外省找工作,我會先瞄準一家單位,將簡歷投過去,有意向了再過去面試,而不是像沒頭蒼蠅似地亂飛。
自我包裝不可少
口述:楊永生
成本:約5000元
我是2003年畢業的。去年的就業形勢雖然比今年要好些,但競爭已經很激烈了。我的目標很明確:南京市內的工作,外企或者國內大型企業。因為我學的是對外貿易,而且老家在淮安,因此不想去外地找工作,想在南京找一個效益好、有發展前景的單位。
我和別人合租了一處房子,租金每月每人平攤500元。為了聯系方便,我狠狠心向家里要了錢買了一個手機,花去了1200元;又做了20份5塊錢一份的簡歷。那時每周有3次人才集市,進一次人才市場要2元。一天算下來,這些花費加上吃飯、喝水、手機費等起碼要20元。
其實在這方面我還真沒仔細算過,反正那段時間花錢就像流水似的,只有出,沒有進。第一個月沒有找到工作,卻花了將近800塊錢,還不包括房租在內。
有一次,我到一家著名企業去面試。當我走進氣派的辦公大樓時,我在墻上的一面大鏡子里看到了衣服寒酸、蓬頭垢面的自己。隨后,一位妝扮精致的小姐將我帶到人事經理面前,在她們有些居高臨下的問話中,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就沒了,支支吾吾地回答了幾個問題后就逃出了那座氣派的辦公大樓。
后來我狠下心置辦了全身的行頭,從頭到腳,以及做頭發共投入了將近1000塊。而且在重要的面試中,我堅持要打的前往。
終于我找到了現在這份外企的工作。算起來在4個多月的求職過程中,我總共花了將近5000多塊。
建議
如何少花錢求得滿意職位
1.去面試前,先設計好合理路線和時間,并事先打電話確定該單位人事主管是否有空。可提前1小時出門,坐公交車前往。如果到外地找工作更應先發送簡歷,對方有了意向后再去面試。
2.聯合別人一起制作簡歷。據調查,求職者花在個人資料復印上的費用超過總費用的1/5,與其他人聯合大批量復印簡歷,自然與商家討價還價的空間就比較大。
3.提高命中率。應聘中,要察顏觀色,如主考人員對你興趣不大,應懂得及時放棄,將有限資金投入到有把握的公司上。
4.網絡求職。悄然興起的網絡職介,以信息量大,發送個人信息成本低,以及職位針對性強而受到普遍歡迎。網絡求職可以少去舟車勞頓,而且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就可以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