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辛勤的每天上下班,每天忙碌在辦公室之間,把工作放在頭等位置,卻換不來應得的回報,而別人整天混跡于職場,看起來并沒有做什么實在的事兒,卻贏得了好人緣,以及與你不相上下的工資,那么,是否“混”在職場會更好呢?
周末和幾個前下屬吃飯,其中一個說起在現在的職位雖然工資高,但不得老板的重用,工作頗不開心,另一個馬上勸他“看錢的份上混下去”,更令我瞠目結舌的是,這個在我印象里一直努力工作的好員工繼而用一系列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樣的情況下好混,比如在不那么注重業績的公司,銷量不好的理由容易找的行業,或者是遇到不了解中國的外國老板,要么就是是市場太好,隨便干干也可以年年增量的公司等等,說起來頭頭是道,實在是讓我這個從來把“混”當做一個絕對貶義詞的人大開了一把眼界。
混吃混喝的人自古就有,中學時候,就對“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耳熟能詳,自小的價值觀教育和后來的經歷,“混”字一向不在我的字典里,一路走來,周圍更多的是努力工作的第一代職業經理人,給我留下的深刻映像和影響。但中國市場幾十年來的快速增長,白領的團隊越來越大,出來混的人也越來越多,混得好的也不乏其人,快速擴大的市場和相對好的經濟環境,為混的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足夠大的可以濫竽充數的樂隊。
“混”分兩種,除了騎牛找馬,權宜之計不得已,短期地混以外,職場上也不乏長期“以混為生”的人。
我曾經有一個球友,在某知名日本公司負責售后服務,總是在上班時間約打網球,大家都沒空,以至于他只能和教練打,花錢之余倒是進步神速。有一天一起喝咖啡,問他為何能在管理出名嚴格的日本公司里溜出來打球,他說他們公司有幾個大客戶在外地,公司時常派他去檢查已經賣過去的設備,但設備質量不錯,很少出問題,于是他就“順水推舟”地謊稱去外地出差,實則貓在家里休息,這樣一兩年來已經虛擬“出差”了十多次了,我們驚訝于如何能撒這樣的彌天大謊,球友同志便毫無歉意地解釋,他自有辦法開到旅行社的機票發票和出差地的一應吃住行的發票,還樂呵呵地說這些報銷的收入幾乎跟他的工資一樣高了,聽得我咋舌不已,只覺得話不投機,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