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一美元的故事”——五年前,高盛集團前總裁約翰-桑頓放棄了一千多萬美元的年薪,以一美元的象征性年薪跑去清華大學講授“全球領導力課程”。慕名前來求學者眾多,但他挑選學員的核心標準只有一條——是否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否擁有“為人民服務”和“積極影響世界”的強烈愿望。
在已經不需要金錢來證明自己的桑頓看來,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是金錢,而是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首先搞清楚你是誰,你想要做什么,你希望以怎樣的方式來改變這個世界,然后采取行動。”他這樣建議他的學生。
這個目標聽起來似乎很遙遠,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在職場上踩下的每一個腳印,同樣也是我們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跡。金錢是讓人快樂的,事業是讓人付出的,成功是讓人喜悅的,努力是讓人尊敬的。但是,這一切有一個前提,你做的這件事本身有存在的價值。
我們為什么可憐乞丐?即使很多乞丐月薪過萬還是丐幫頭目?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其實很簡單——乞丐不創造GDP,他在街頭風吹日曬的勞動沒有社會價值,所以才可憐。
人在職場飄,哪能沒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也許很幸福,也許很痛苦。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很多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忘了生活的意義。當你扔掉家里的奶粉時,你會覺得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一心只想賺錢的企業不是好企業。
我想,當你有一天辭掉手頭的工作時,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