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表示,教師、醫護工作者等相關從業人員是職業倦怠癥的高發群體,這類助人的職業當助人者將個體的內部資源耗盡而無補充時,就會引發倦怠。不過,壓力過低、缺乏挑戰性的工作,由于個人能力得不到發揮,無法獲取成就感,而產生職業倦怠。
如何克服職業倦怠?
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使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失調和患心理障礙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會使有些人在精神上產生壓力,甚至失去對工作的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最終危害心身健康。減輕心理壓力,維護心身健康是適應社會、做好工作,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
“職業倦怠”又稱“職業枯竭”,是指個體因不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處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身心疲憊的狀態,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不同,它緣自心理的疲乏。職業倦怠引發員工工作態度消極、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率增加、離職率增加,從而大大影響了企業績效,日益引發管理者的關注。
因員工壓力過大造成的員工經常性的曠工、心不在焉、創造力下降而導致的企業生產力損失,僅在美國每年就超過1500億美元。為了預防和減少壓力對員工個人和組織造成的消極影響,發揮其積極效應,許多企業管理者已開始關注員工的心理管理問題。企業實施適當的職業倦怠干預管理能有效地減輕員工過重的心理壓力,保持適度的、最佳的壓力,從而使員工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整個組織的績效、增加利潤。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復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癥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據調查,人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譚老師認為,職業倦怠最常表現出來的癥狀有三種:
1、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對前途感到無望,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
2、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或接觸的對象越發沒耐心、不柔和,如教師厭倦教書,無故體罰學生,或醫護人員對工作厭倦而對病人態度惡劣等等。
3、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常常遲到早退,甚至開始打算跳槽甚至轉行。
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里,人們深陷日常事務的繁雜之中,時常感到壓力重重,而想要找到一種理想的平衡生活也因此顯得越來越困難。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我們逐漸意識到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并開始追求健康、平衡的生活狀態。一般來說,職業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沒有活力,沒有工作熱情,感到自己的感情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它被發現為職業倦怠的核心緯度,并具有最明顯的癥狀表現。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個人發展停滯,行為怪僻,提出調度申請等。
3、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指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為工作不但不能發揮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無味的繁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