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思考自己是否選對了職業。“男怕入錯行”,職業是否與自己的興趣、目標相符合,直接影響自己的情緒。比如,有的人個性比較內向,不太喜歡正強好斗,喜歡鉆研,那么選擇技術型的工作,如咨詢、教師等職業是比較合適的;如果硬要做行政、管理等工作,一定會不厭其煩。
其次,需要思考自己是否選對了公司。雖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認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成功之處,如果自己的性格特征、為人處事符合公司倡導的文化,就會如魚得水;反之,則舉步維艱。比如,有人過去一貫在大國企工作,習慣了按點上班、到點走人的作息習慣,也習慣了層級分明、做事講究程序的作風,而進入一家成長期的民企,對于不講流程、不講規范的工作氛圍,就顯得很不適應。
最后,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良好的心態是抗擊“職業倦怠”最好的良方,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工作方式方法等。比如,有人過去一直在國企里做高管,現在空降到民企,雖然管理職位高,但是下屬并不真正服他,難免找點事端。而朋友自視甚高,也沒有及時與下屬做溝通,或者必要時放低態度,導致雙方關系比較緊張。其實,只要把自己放低點,一切就都好辦了。
不光是企業界,培訓業界也是有這樣的情況的。昨天有人請我吃飯,說到某講師的職業倦怠已經到了,在培訓現場不愿意上去——我就奇怪了,你為什么做講師呢?分享是快樂,不是痛苦,佛也這樣說過。分析倦怠的原因,我覺得和下面幾個因素有關系。
1、講師的學習。當你的學習能力不強,感覺給不給學員很多新東西,那不愿意上去講,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2、講師心態:對你是第100次,可對學員是第1次,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就象廚師即便做了100次魚香肉絲,在做101次時,也要做好,這是基本的職業素養。
像上面類似的培訓講師中這樣處于“職業倦怠”期的人并不少見,這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俱疲的狀態,由此產生的生理、情緒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耗竭狀態,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其生活常態表現為: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壓力巨大、健康負債;身體上表現為多夢、失眠、不易入睡;經常腰酸背痛、記憶力明顯衰退和脾氣暴躁。
工作倦怠在今天的中國廣泛出現是很正常的。一家從事職業咨詢的事務所最近做過一份調查,顯示有61%的白領承認自己的職業困惑很多,經常感到“心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僅僅是為了生存。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原有的價值觀、成就觀、幸福觀等受到沖擊,而新的為人們廣泛認可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確立,這反映到生活和工作中,就是很多人對職業缺乏認同感、成就感,對生活缺乏信心和快樂。職業倦怠不但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造成缺乏職業道德、消極怠工等職業危害,嚴重的還會破壞家庭和睦、社會穩定。
不少職業倦怠的人,像是蓋房的一群人,每天不斷堆磚頭,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為他們少了一張設計圖,不知道要怎么蓋,蓋到何時完工,原本的熱情就在搬磚過程一點一滴流失,最么像行尸走肉。有設計圖的搬磚工作,缺乏人生方向與大目標,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去,知道要將自己打造成什么,即使一路走來顛簸失意,也不會因一時失落,覺得疲憊不堪、抱怨連連。
世界上沒有一條同樣的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要讓自己對所從事的職業不感到倦怠,就要抗拒機械的“搬磚”心理,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