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輕人的印象里,它往往與“寂寞”“孤獨”等詞是通用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寂寞”、“孤獨”對于人并不總是消極的,有時甚至標志著一個人獨具個性。而“空虛”卻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蝕人的靈魂,使人的生命毫無價值。
空虛是一種內心體驗。每當我們聽到一些人說著諸如“唉,真沒勁”、“唉,這個世道我算看透了”之類的口頭禪時,我們就說他是個心靈空虛的人。但實際上,真正空虛的感覺往往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只有空虛者自己才能真切地體驗到,他人是難以深入體驗的。所以,這使得感覺空虛的人不太容易實現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如果自己再不積極努力的話,只會越來越緊地被空虛所包圍。
空虛是隨時可以產生的。留意一下周圍,有的中學生剛進入一個新的班集體,因沒有及時地被接受,就會產生不被理解、無所依托的感覺;有的中學生由于學習差、紀律不好、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中學生被沉重的學習負擔所束縛,就會覺得中學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詩情畫意……這些時候,空虛都可能會乘虛而入。如果你正好是個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虛所征服。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空虛是一種消極情緒。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被空虛所乘機侵襲的人,無一例外地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或是消極失望,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生活,或是毫無朝氣,遇人遇事便搖頭。為了擺脫空虛,他們或抽煙喝酒,打架斗毆,或無目的地游蕩、閑逛,耽于某種游戲,之后卻仍是一片茫然,無謂地消磨了大好時光?仗搸Ыo人的,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面對空虛,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話說“治病先治本”。因為空虛的產生主要源于對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樹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就成為消除空虛的最有力的武器。當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當你堅定地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前進時,空虛就會悄悄地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