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部分的謊言是出于禮貌的應對,或者避免尷尬、迎合對方的意圖。比如:“你這樣穿一點兒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吃飯”、“我今天不能來了,我病了”、“我給你打過電話,但打不通”、“我今晚玩得非常開心,之后再跟你聯絡”等等。
換句話說,我們內心的這些不安和彷徨,來自于對職業前途的不確定和對人際關系的沒把握。因此,在保住飯碗這個大前提下,每個人都不得不放棄一部分的自我,來適應周圍的環境。
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證明給別人看,這或許是每一個身處職場的人必經的心路歷程吧。而那些所謂的“適應”,無非就是把自己打扮成別人期待中的模樣罷了--因為做不到,所以才會糾結,才會不知所措,才會口是心非。
毋庸置疑,職場上的每個人彼此之間都是有期待的。誰都希望自己有個慷慨大度的老板,有個包容溫和且業務能力出眾的上司,最好還要有幾個不諳世故勇于擔當的同事。至于做領導的,又有誰不希望自己的下屬統統是那種任勞任怨不計名利的勞動模范呢。
其實,適應職場規則也并不意味著徹底拋棄真性情,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在真誠和坦率基礎上的有效溝通——用一種恰當的方式,把自己的態度、意見、建議完整地表達出來。
分歧的解決之道當然在于溝通。
囚徒困境講的是博弈論,但換一個角度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背靠背帶來的只可能是“雙輸”:在信息不能流通的情況下,身處局中的每個人只能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囚犯為了保全自己而選擇出賣對方——但這么做的結果很可能是集體非理性,到頭來誰也占不到便宜。
而所謂“恰當的方式”,就是說話的藝術了,這在職場的人際交往中尤其重要。比如盡量少說“但是”,代之以“同時”等等。誰都好面子,因此說話的時候就必須體察周圍的氣氛和對方的情緒——是該直抒胸臆,還是點到為止,或者暫時擱置。
或許下一次,你被一項突如其來的額外工作打擾的時候,可以試著告訴上司:這次我會試著把這件事情插進工作進度中,但下次如果有類似的事情,請早點兒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