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指孕卵在于宮腔外著床發育,俗稱“宮外孕”。包括輸卵管、腹腔、卵巢、闊韌帶、宮頸、子宮殘角妊娠等。近年來,異位妊娠的發生率有增高趨勢,與正常妊娠之比例為1:50-300,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常見,約占95%—98%,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也是對婦女生命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中醫學中無相關病名,散見于:“妊娠腹痛”、“胎動不安”、”癌瘕”等病中。
[臨床表現]
輸卵管妊娠破裂前,除停經及早孕反應外,有時可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量少,不超過月經量,一側下腹脹痛。破裂后患者突感一側下腹撕裂樣疼痛,伴惡心嘔吐,下腹部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輕度肌緊張。血液積聚在子宮直腸陷凹時,肛門有墜脹感。出血量較多時
呈貧血貌,血液刺激膈肌可引起肩胛部放射性疼痛,甚則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搏細數及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
[診斷]
1.有典型臨床表現。
2.婦科檢查:未破裂前表現為子宮增大而軟,但小于停經月份,一側附件可觸及小腫物,有輕壓痛。破裂后則見陰道后穹窿飽滿;宮頸有播舉痛;子宮稍大而軟,出血多時有漂浮感;子宮一側可觸及腫物,質軟,邊界不清,壓痛明顯。
3.尿妊娠試驗陽性。
4.血清HCG≥6251U/L,但每48小時定量測定非成倍增長,而是低于此值。
5,B超:宮內未見妊娠囊、宮旁有一低回聲區。
6.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提示輸卵管妊娠破裂。
7,鑒別診斷
(1)宮內孕;子宮與停經月份相等,B超可見宮內有妊娠囊或有胎體、胎心。
(2)急性闌尾炎:轉移性右下腹疼痛,麥氏點壓痛、反眺痛明顯,伴發熱、血象高,無停經史。婦科檢查無異常,尿妊娠試驗陰性。
(3)卵巢囊腫蒂扭轉:下腹一側突然疼痛,多與體位改變有關,無停經史。婦科檢查子宮一側可觸及邊緣清晰腫物,尿妊娠試驗陰性,B超檢查可以確診。
[治療]
l.西醫藥治療(1)保守治療:輸卵管妊娠未破裂或估計內出血少于50ml,無明顯腹痛,血清HCG<6000IU/L,B超示附件包塊直徑《3。50cm時,可用氨甲喋呤50mg/m2與4ml生理鹽水混勻,肌肉注射。用藥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2)手術治療:凡停經時間較長,疑為輸卵管間質部或殘角子宮妊娠;嚴重內出血,保守治療效果不好或胚胎繼續生長者,均應手術治療。一般采用輸卵管切除術,有生育要求者,可行保守性手術,如輸卵管造口術、切開術等。
2.中醫藥治療
(1) 胎塊阻絡:輸卵管妊娠未破裂期,(2) 下腹一側隱痛,(3) 或有陰道淋漓出血,(4) 可觸及一側附件有觸痛性包塊,舌(5) 質正常或暗、苔薄白,(6) 脈弦滑。
(7) 治法:活血化淤,(8) 消癮。
方藥:赤芍、丹參各15克,皂角刺、桃仁各12克,寒水石、白花蛇舌萆各10克,蜈蚣2條。
中成藥:大黃廑蟲丸。
(2)氣虛血脫:輸卵管妊娠破裂大出血期,下腹突然劇痛,面色蒼白,四肢逆冷,冷汗淋漓,躁動不安,舌質淡、苔薄白,脈微細欲絕。
治法:益氣回陽,救逆固脫。
方藥:紅參30克(單煎),附子10克,麥冬、五味子各15克。中成藥:生脈飲,參麥注射液。
(3)淤塊留滯:輸卵管妊娠破裂日久,血腫包塊形成,腹痛逐漸減輕,下腹墜脹或有便意,盆腔有明顯不規則包塊,舌質暗、苔薄白,脈細澀。
泊法:活血破淤,消癃散結。
方藥:丹參、赤芍各15克,三棱、莪術、桃仁各12克,水蛭、穿山甲各10克。
中成藥:少腹逐淤丸。
[預防與調養]
1.育齡婦女注意防治生殖器感染,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2.保守治療期間應絕對臥床休息,禁止灌腸和不必要的盆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