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乳房正在被毀掉
在乳腺外科門診室里,不乏花季少女的身影。她們中,有的只是受同伴言語刺激,就“一氣之下”到無良的整形機構進行隆胸,且往往不出數月,就出現乳房疼痛、甚至流膿。“太讓人痛心了,那些還只是小女孩!”接診時看到這樣稚嫩的面孔,朱碧榮特別難過。
在她的病區,還時常可見哺乳期的新媽媽――她們因早年注射隆胸,乳房流膿病變,注射材料早已浸潤肌體,嚴重影響哺乳,只能給孩子喂奶粉。
醫院甲乳病區主任趙建國的記憶里,乳腺癌年輕化,20年前就埋下了苦果。那時風靡武漢街頭的電烤雞就是一個標志。與此同時,肉類、淡水產品規模化生產,市民的餐桌大為豐富。但隨之而來,給雞肉注射激素,給泥鰍、鱔魚吃藥,添加違規食品添加劑等食品,讓人防不勝防。
趙建國說,乳腺癌及相關疾病都是由體內內分泌代謝失衡引發,一旦雌激素過高就會導致乳腺癌。他認為,身處這么一個激素旺盛的大環境,是乳腺癌年輕化的重要誘因。
他還強調,頻繁人流也會增加乳腺癌風險,因為每次懷孕后女性體內都會大量分泌孕激素、雌激素,而突然人流,會擾亂內分泌平衡,反復這種不良刺激也可導致乳腺癌。
我國早期乳癌患者保乳率不足兩成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所有危脅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中,乳腺癌一直高居首位。去年,武漢市衛生局頒布的江城《女性健康報告》顯示,近20年來,武漢乳腺癌的發病率平均每年增長3%,超出全球1個百分點,增速超上海、天津等地,武漢已成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普查還顯示,我市70%女性患有乳腺病,其中68%為乳腺增生癥,其中15%已發展成腫瘤。
趙建國和許多外科大夫都有這樣的印象:以前乳腺癌病人都在50歲左右,但這些年來,三四十歲的成了“主力”,20來歲的也不足為怪。
乳腺癌的高發,使更多女性遭遇到像何女士一樣的煩惱。當醫生拯救患者生命時,誰來拯救她們的乳房,她們受傷的心靈?
協和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屈新才介紹,當今乳腺癌治療進入了一個駭人的誤區:其實早期(Ⅰ、Ⅱ期)乳癌患者,在國外基本能實現保乳治療,且10年以上生存率達95%以上;但在國內、武漢地區這類患者的保乳率甚至不足20%。也就是說,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乳房選擇全切,極大地影響了生活質量、家庭婚姻,所以術后追悔莫及的女性非常普遍。
乳腺癌“過度治療”令人憂
《中國癌癥雜志》關于乳腺癌的診治發表言論說:“經大量臨床試驗(超1萬例)證實,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留乳房治療和全乳切除治療后,生存率及發生遠處轉移的概率相似。”
既然可以保留,為何如此多女性選擇一切了之?屈教授分析,首先與某些醫生觀念有關,現在很多醫生對保乳治療的新理念、新技術尚不明確,習慣于傳統根治術,盲目認為手術越大、效果越好,殊不知規范的保乳術同樣能達到長期生存。也有醫生害怕腫瘤復發產生醫患糾紛,再處理也麻煩,干脆一刀切。
對患者來說,保乳治療知曉率低,一經確診往往驚恐萬分,若遇到病友離世,恨不得懇求醫生深挖全切。另外婦女們疏于早查早治,很多到晚期才發現,不得不進行全切手術。
其次,保乳治療還和醫療單位設備條件、醫生技術以及病理科、影像診斷、放療等科的密切協作分不開。
許多患者治療后腫瘤仍得不到控制,臨床稱為“過度治療”,如醫生根據病理報告制訂化療方案,不同的患者卻出現不同效果,有的用藥期間就出現轉移,或治療前存在一定盲目性等,都間或導致保乳治療無法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