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發炎:對於單純性的發炎,通常抗生素治療應可達到有效的控制;較嚴重的乳房膿腫(乳房內含膿),則可能需要手術引流。另外,當然亦不能忽略炎性乳癌的可能性。乳癌:常用的治療包括手術、化療、電療(放射線治療)、及內分泌治療。
乳房腫塊:理想的治療是手術切除,纖維腺瘤并不會增加病人罹患乳癌的危險。
纖維囊狀變化:基于壓痛為常見之癥狀,病人應避免穿著較緊身的衣服或胸罩;癥狀嚴重者有可能需要藥物甚至手術治療。
治療原則
切開式活組織檢查:在某些情形下(例如腫塊太大時)進行。
切除式活組織檢查:施手術(通常在局部麻醉之下)盡可能切除全部的腫塊組織作病理化驗;
針吸活組織檢查:以細針吸出腫塊之部分組織,主要能提供細胞形態學的資料,腫塊組織內部結構的檢查則靠下面兩種方法進行;
活組織檢查:可說是目前最準確的診斷方式,醫生用特定方法取得病人乳房的腫塊組織后,再對有關組織或細胞進行病理化驗(包括顯微鏡檢視)。基本上活組織的取出方法有3種-
超音波:可有助于判別腫塊屬于固體或囊狀結構,如屬囊狀結構,醫生可能會考慮用細針抽取水瘤的液體作化驗,再決定是否需要作出進一步的檢查。
X光攝影:年輕婦女之乳房組織較致密,因此乳房X光通常并不適用于年紀太輕的女性(30歲以下)。乳房X光攝影是一種相對較為方便的篩檢方式,然而大家要注意的是X光檢查結果正常并不足以排除乳癌的可能性。
觸診:雖然診斷科技不斷進步,醫生仍有必要透過雙手,對腫塊的質地、范圍、可動性、及位置等作出了解。
目視:不要因為醫生老是盯著您的胸部而覺得難為情,實際上有時候腫塊有可能會造成乳房輪廓等外觀的變化,醫生不看又怎么行呢?
當然,在作出正確診斷前,一定得先經過有經驗的醫生進行診察,不過在這里稍為介紹一下乳房腫塊的處理原則,希望能提供給您一點幫助。
處理原則
與哺乳相關之細菌性乳房發炎。
乳癌:年紀愈大愈容易患上,因此,大部分的乳癌患者均為50歲以上的婦女。此外,增加婦女罹患乳癌機會的因素包括直系親屬(媽媽/姐妹)曾患上乳癌、早月經來潮/遲停經、及不曾生育等。
纖維腺瘤:屬良性腫瘤,較常見于年紀較輕的婦女;停經后則不多見。
纖維囊狀變化:為乳房最常見的良性變化,也就是俗稱的水瘤,其發生率隨年齡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