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于子宮頸癌。乳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均以西歐、北美高居首位,而亞洲、拉丁美洲、非洲最低,但近年統計資料表明有增高趨勢。
[病因]
乳腺癌也象其他惡性腫瘤一樣,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通過基礎與臨床研究,大量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已知許多因素能影響乳腺癌的發生發展,研究較為廣泛深入的內分泌、遺傳和病毒的三種致病因素。
1、性激素紊亂: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催乳素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有致癌作用。乳腺癌主要在婦女中發生,好發于絕經前、后及初潮早、絕經晚的婦女。當兩側卵巢不發育或已作手術切除者,乳腺癌的發病率明顯下降。此外與皮質激素代謝紊亂及外源性雌激素也有一定關系。
2、遺傳因素:有乳腺癌家庭史的婦女,發病相對危險性,在絕經前和絕經后分別為2.4和1.7(正常婦女為1)。尤其親屬中母親與姐妹都在絕經前發生雙側乳腺癌的婦女,其本人在40歲前患乳腺癌的機率大大增加。
3、病毒致癌已在動物實驗中證實,然而人的乳汁內和乳腺癌組織中也見到B型病毒樣顆粒,但也有人持否定態度,至今也無足夠流行病學證據以證實之。
也有人認為乳癌發病與生活方式、飲食、營養、熱卡、肥胖等密切有關。
[病理分類]
乳癌組織形態較為復雜,類型眾多,而且往往在同一塊癌組織中,甚至同一張切片內可有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目前國際、國內的乳癌病理分類,在實際應用中仍未統一。國內乳癌病理分類如下 :
1、非浸潤性癌:指癌瘤最早階段,病變局限于乳腺導管或腺泡內,未突破基底膜時稱非浸潤癌。
1)小葉原位癌:起源于小葉導管及未梢導管上皮的癌,約占乳腺癌的1.5%。切面呈粉紅色半透明稍硬顆粒狀區,病變大多呈多灶性,癌細胞體積較大,形態一致,但排列紊亂,導管周圍基底膜完整,常累及雙側,發展緩慢。
2)導管內癌:發生于中心導管的原位癌,病變可累及導管范圍廣或呈多中心,散在分布,切面呈顆粒狀帶灰白或淡黃色小點,猶如皮膚粉刺樣內容物。
2、早期浸潤癌:從非浸潤性癌到浸潤性癌是一逐漸發展的過程。其間經過早期浸潤階段,根據形態的不同,分為二類。
1)早期浸潤小葉癌:小葉原位癌穿過基底膜,向小葉內間質浸潤,但尚未浸潤至小葉范圍之外。
2)早期浸潤導管癌:導管內癌少量癌細胞突破導管基底膜,向間質浸潤,但浸潤范圍小。
3、浸潤性癌 癌組織向間質內廣泛浸潤,形成各種形態癌組織與間質相混雜的圖像。浸潤型癌又分為浸潤性特殊型癌和浸潤性非特殊型癌。浸潤性非特殊型癌又根據癌組織和間質比例多寡分為:單純癌、硬癌、髓樣癌。
1)浸潤性非特殊型癌:
①單純癌:較多見,約占乳腺癌一半以上。癌組織主質和間質成分接近,癌細胞常集聚成小巢,片狀或粗索狀。
②硬癌:約占乳腺癌總數的10%左右,癌主質少,間質多為特點。體積小,質地硬,切面瓷白色,癌邊緣呈蟹足狀向周圍浸潤。
③髓樣癌:約占乳癌總數10~20%,癌組織主質為多,間質少。瘤體可達巨大體積,切面灰白色,中心部常有壞死。根據間質中淋巴細胞浸潤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兩個亞型:淋巴細胞浸潤少的為非黃型髓樣癌,浸潤多者為典型髓樣癌。后者預后好,常劃入特殊型浸潤癌內。
2)浸潤性特殊型癌
①乳頭狀癌:大導管內癌,極少由大導管內乳頭狀瘤演變來。多見于50~60歲婦女,腫塊單發或多發,部分有乳頭溢液,大多血性,溢液涂片可找到癌細胞。切面呈棕紅色結節,質脆,結節內有粉紅色腐肉樣或乳頭狀組織。此癌生長緩慢,轉移也較晚。當癌實質一半以上表現為腺管樣結構時,可診斷為腺癌。
②粘液腺癌:又名膠樣癌,較少見。發病年齡大,生長緩慢,境界清楚,切面半透明膠凍樣物,癌組織中含有豐富粘液,惡性程度較低,腋下淋巴轉移較少見。
③濕疹樣癌:又稱乳腺派杰氏病。此癌形態上特征為:乳頭、乳暈皮膚呈濕疹樣改變和表皮內出現一種大而有特征性的派杰氏細胞。此癌多數合并導管內癌和小葉原位癌,部分為浸潤性導管癌等。
[臨床表現]
1、腫塊:為95%乳腺癌病人的乎發癥狀。大多單發,少見多發,形態偏于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質地一般較硬、境界不清。個別如髓樣癌質地較軟,境界較清。多發于外上象限,腫塊增大較快,早期可有活動度。
2、皮膚改變:常見為淺表靜脈怒張,"酒窩征"和"桔皮樣"皮膚。炎性乳癌病人胸部皮膚可大片顏色變暗,呈硬結、增厚,雜以癌性斑塊和潰瘍呈"鎧甲狀"胸壁。晚期乳癌可向淺表潰破,形成潰瘍或菜花狀新生物。
3、乳頭乳暈改變:乳房中央區乳腺癌,大導管受侵犯可致乳頭扁平、凹陷、回縮,甚至乳頭陷入暈下,導致乳暈變形。Paget氏病可出現乳頭、乳暈皮膚濕疹樣改變。
4、乳頭溢液:乳腺癌伴溢液占乳癌總數的1.3-7%,且多見于管內癌、乳頭狀癌。血性溢液多見,次為漿液性、漿血性、水樣等也有。以溢液為唯一癥狀乳癌,極少見,且大多為早期管內癌、乳頭狀癌,溢液乳腺癌多數先發現腫塊后伴有溢液。
5、疼痛:早期出現的為無痛性腫塊。乳癌合并囊性增生病時,可有脹痛、鈍痛。晚期乳癌疼痛常提示腫瘤直接侵犯神經。
6、腋淋巴結腫大:作為乳腺癌首發癥狀少見(除非隱匿型乳腺癌)。大多提示乳腺癌病程進展,需排除上肢、肩背、胸部其他惡性腫瘤轉移所致。病理檢查可助確診。
[診斷]
臨床表現典型者多數易于診斷,為防誤診和漏診應結合適當檢查確定。
1、鉬靶、干板攝片:可見取形態不一,密度增高,邊緣不規則的腫塊,有的呈放射狀毛刺,伴微細鈣化、血管增粗,部分也可見皮膚增厚,乳頭回縮等繼發性癥狀。對導管內病變可行導管造影協助診斷。
2、B超掃描:對鑒別腫塊囊性還是實質性有幫助。乳腺癌往往呈規則低回聲腫塊,也有呈過強回聲灶、不規則的實質性破壞回聲帶或呈不典型囊性腫物,但需與囊性增生病分區。B超對早期乳癌診斷價值不大。
3、紅外熱象圖檢查:部分乳癌腫塊局部往往有血管增多,腫塊表面溫度增高,臨床作為綜合診斷參考。
4、CT掃描:作為乳腺攝影補充,有助于對致密型乳腺中惡性病變和遠處轉移灶的檢出。因價格昂貴,很少采用。
5、透照法:利用癌組織優先吸收近紅外線后,呈現棕灰色、褐色或黑色的不同顏色圖像,協助臨床診斷。
6、腫瘤標記物測定:如癌胚抗原(CEA)測定作為輔助診斷,尤對伴有骨、內臟轉移者有助。此外,血清中催乳素、降鈣素、乳酸脫氫酶同功酶等,均可作為診斷參考。
7、病理學診斷:這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常用有術前乳頭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腫塊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術中腫塊切除冰凍切片檢查。
[治療]
乳腺癌治療方法較多,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中醫藥治療。臨床對早、中期病人以手術為首選,中晚期病人以綜合治療為妥。
按乳癌臨床分期,一般采用以下治療方案:
第一期乳癌:采用根治性手術為主。術中、術后病理檢查,如腋窩淋巴結有轉移者,應加作鎖骨上及胸骨旁淋巴結區域放射治療。最近有的學者主張在早期乳癌僅作乳腺部分切除或單純切除并清掃腋窩淋巴結群,或行保留胸大肌的改良根治方法,或同時術后輔以放射治療。
第二期乳癌:采用根治性手術。如癌腫位于乳房內側象限者,可考慮作擴大根治術。術后輔以放療及內分泌治療或化療。
第三期乳癌:原則上應采用以放射療法為主的綜合性治療。有人主張先作放療,再行手術治療。對有潰瘍的癌塊可考慮作單純乳房切除手術。術后輔以化療、內分泌治療。
第四期乳癌:以內分泌、化學藥物和中草藥治療為主,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一、手術治療
1、乳癌根治術:切除整個乳房,包括腫瘤周圍3-5厘米的皮膚及乳房周圍脂肪組織及胸大、小肌及腋窩和鎖骨下所有的脂肪組織和淋巴結。提倡薄皮瓣,術中盡可能避免擠壓癌塊,以免癌細胞擴散。
2、擴大根治術:除了上述根治性手術切除的組織外,將乳房同側的第二、三、四肋軟骨,內乳動靜脈和胸骨旁淋巴結與胸大小肌和乳房連在一起整塊切除。主要用于乳腺內側象限及中央區的乳癌。
3、改良根治術:適用于Ⅰ、Ⅱ早期的病人,術式同根治式,主要區分為保留胸大肌或同時保留胸小肌,腋窩清掃同一般根治術。
二、放射治療
用電子加速器,及60鈷治療機作體外照射,目的在于殺滅原發癌塊和轉移性淋巴結內的癌細胞。放療后,有些癌塊縮小,使原不能手術的乳癌轉化為可以手術。臨床上更常用于腋淋巴結3個以上轉移的術后病人,或內側、中央病灶伴腋淋巴結轉移的術后病入。對于骨轉移病人,放射療法減輕局部疼痛的效果較好。
三、內分泌治療
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晚期乳腺癌姑息性內分泌治療以手術為主,如卵巢、腎上腺、垂體切除,以達到部分病人癥狀緩解。八十年代內分泌治療,以藥物取代手術趨勢。內分泌治療大多用于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治療,也可作為伴有腋淋巴結轉移中期病人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常用藥物簡單介紹如下:
1、三苯氧胺(TAM):雌激素受體抑制藥。雌激素受體(ER),孕酮受體(PR)陽性病人效果尤佳。用于絕經后中、晚期乳癌。對軟組織轉移治療效果優于骨轉移,一般20mg/日。
2、氨基導眠能(AG):擬腎上腺切除藥物,加用氫化考的松,適應癥同前。對骨、內臟轉移有一定療效,一般50mg/日。
3、甲地字酮:對骨、軟組織、內臟轉移的絕經后晚期病人適用,尤ER(+)、PR(+),劑量20mg/次,每日四次。
4、甲孕酮:適應癥同前,此藥理更優于上藥,常用劑量500mg-1000mg/日。內分泌治療可配合化療,治療晚期乳癌。內分泌藥物也可配合手術作為一種輔助治療使用,有一定毒副反應,要加強觀察。盡量用于ER(+)、PR(+)絕經后的病人。
四、化學藥物
適用于術后有淋巴結轉移的ER、PR陰性病人或姑息性手術的晚期病人;蛟谛g前、術中或術后應用,預防因手術擠壓而引起擴散。臨床常采用聯合化療CMF、CMFVP、CAF方案。CTX100mm/天×14日,口服,(或CTX600mg/m2,第1,8日靜脈注射),MTX40mg/m2,第1,8日靜脈注射,5Fu600mg/m2第1,8日靜脈注射,每28日重復,共用6--12個周期。CMFVP方案系CMF方案加VCR1mg/m2/周,稀釋后靜脈滴注,Pred 30mg/m2/日,15日后遞減口服。CAF方案:CTX400mg/m2第1日靜脈注射,5Fu400mg/m2第1,8日靜脈注射ADM40mg/m2,第1天靜脈注射,每28日重復,共計8個療程;熎陂g注意化療藥物引起的局部與全身毒副反應,尤應密切注意藥物對骨髓的抑制,白細胞少于4000,血小板小于8萬停藥,化療期間需加強支持治療。
五、中藥治療 河北傅山中醫腫瘤醫院研制的"傅山神"系列抗癌制劑可有效控制癌瘤轉移和復發,配合放、化療可明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即使已失去手術、放化療機會的晚期患者,也可控制癌瘤生長和轉移、減除癌痛、改善癥候、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帶癌生存期。
[護理要點]
1.注意保護性醫療制度,做好病人思想工作并使其理解手術可能造成胸部外形改變及上肢功能受限。合并妊娠者,應勸其中止妊娠,哺乳期者應立即斷乳。
2.術前作好常規準備,包括內臟功能檢查及皮膚準備。
3.全麻病人注意清醒前護理。根治術尤其擴大根治術后病人要注意血壓、脈搏、呼吸的監測,并注意有否胸膜損傷并發氣泡。包扎是否緊,患側上肢血運是否良好,并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回流。
4.術后引流管保持負壓吸引,注意觀察創面滲血及有否皮瓣壞死。
5.鼓勵、指導上肢功能鍛煉,防治術后患側上淋巴回流障礙,繼發感染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