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起步就困難重重
對徐光煒來說,這輩子最希望干成兩件事。第一件,治好更多的腫瘤病人,但是從醫幾十年的經歷讓他明白,想要做好這一件,離不開第二件,就是要做好癌癥的早防早治。“西方國家篩查的經驗告訴我們,開展普查對于促進乳腺癌的早診率和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徐光煒說。
但是,事情從開始就不像徐光煒想象的那樣順利。他2001年開始寫項目的籌備方案,中間因為缺乏資金,方案幾近泡湯。直到2003年底,徐光煒等人為此寫信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才贏得轉機。2004年3月,中國抗癌協會啟動“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成就了第一個全國范圍內的乳腺癌篩查項目。
商業公司介入問題不少
項目雖然啟動,資金卻仍然無法到位。萬般無奈之下,中國抗癌協會只能引進社會資本,與天津航華科技發展公司(以下簡稱航華)簽訂合作協議。卻沒想到,商業化的模式會讓該項目陷于僵局。
項目說明顯示,要想成為定點醫院,“需按統一標準建設普查點,面積150平方米以上或配備普查車,集中安裝所有普查設備”,當然,這些都要經航華購買。雖然徐光煒也給航華提出了要求,包括設備質量要好、價格要比市場上低、不能給醫院回扣等,但問題還是不斷出現。
乳癌普查項目陷僵局
第一,醫院不積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購買項目要求的所有設備,以及進口普查車,要花費300多萬元。這就把大部分本應承擔起篩查重任的社區醫院排除在了“定點”之外。而對于醫療技術力量領先的大醫院來說,重新購買一套純屬浪費。這種情況下,還有多少醫院有積極性呢
第二,受檢者認為性價比不高。雖然項目定點醫院為參加普查的婦女提供了價格優惠,每次收費為200多元,但對很多中國婦女而言仍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就算真的能發現問題,沒有辦法形成真正的健康管理檔案,沒有辦法和醫院治療掛鉤,對患者來說沒有實際意義,費時又費力。
第三,檢查手段一刀切,檢查人員素質高低不齊。從工程啟動伊始,就不斷有專家從技術層面進行質疑。該項目選擇的是X線攝影中的一種———計算機放射攝影。很多專家認為,該檢查結果準確性不是很高,容易漏掉非常細微的鈣化和病變。此外,后來也有很多研究證實,不同年齡的女性,性價比最高的篩查手段的確不一樣,X線攝影并非最佳。
而一旦檢查人員判斷不準確更會讓檢查結果出現誤差,或是虛驚一場,甚至出現“治療過度”的情況;或使受檢者疏于警惕,以致延誤病情。
第四,商業化的運作,留下一系列問題。航華的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捐贈的一臺普查車下落不明、某定點醫院購買設備后至今沒有收到發票,甚至因為某些經濟糾葛,還把中國抗癌協會卷入了官司……這些都導致中國抗癌協會與航華的矛盾逐漸加深,也引起衛生部等部門的警覺。2006年9月,中國抗癌協會解除了與航華的合作。就這樣,由于資金來源的缺失、保健體制的不完善,讓“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逐漸陷入停頓。到2010年,僅建成40個定點篩查機構,接受篩查的人數也少于當初的設想。
如何真正讓全民受惠
“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陷入僵局,也引發了業內專家的關注與思考。 “徐教授初衷是好的,只是項目管理出現了混亂。”這是許多專家的共識。事實上,即使是在項目推進的整個過程中,徐光煒教授等專家也在不斷調整,希望能找出更適合中國國情的篩查方案。
國內著名乳腺癌防治專家、解放軍307醫院乳癌科主任江澤飛教授對記者說,“百萬婦女乳腺普查工程”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它不僅提高了乳腺癌早診率,更提高了政府對癌癥防治的投入,喚醒了女性對乳癌的重視。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這應該是一件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行為。”江澤飛說,事實上,國外的相關篩查都是免費的,絕不可能有商業活動的色彩,并且會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和評估。“希望政府應該給予更大的投入,而篩查的設計也有待合理化。簡單的投入惠及所有人,針對性的投入集中固定人群。”江澤飛說。比如,對于處于青春期、未結婚或已婚但沒有哺乳的女性,可做超聲檢查,如果已婚并哺乳過,更適合做鉬靶X線檢查。對高危人群,如月經初潮早絕經晚、晚婚晚育者等,應每年或兩年做一次篩查,甚至是基因分子檢查。
據記者了解,目前很多新的乳癌篩查項目也在陸續開展起來。其中有徐光煒教授繼續推行的“中國乳腺癌篩檢聯盟”,衛生部也投入大量資金開展了“兩癌篩查”活動。專家們相信,乳癌篩查一定會改變中國乳腺癌“重災區”的現狀,也能讓女性同胞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