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發病率為23/10萬,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發病后要盡早實施手術治療,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治術。因根治術切除患者胸大肌、胸小肌、腋窩淋巴結及結締組織,切除范圍廣。因此,乳腺癌根治術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患側上肢功能障礙,除與手術切除的程度和操作技術有關外,術后康復護理及正確的功能鍛煉是乳腺癌病人早期康復的內容。近年來,筆者對40例乳腺癌患者進行了系統的康復訓練護理,與常規治療與護理患者相比大大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5年5月收治行乳腺癌根治術的乳腺癌患者80例,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42.3歲。其中大學以上學歷38例,中專學歷17例,初中以上學歷21例,小學以下文化14例,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兩組。對照組:常規治療與護理;實驗組:常規治療加系統的康復訓練護理。兩組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康復訓練方法
1.2.1 第一階段 (術后1周)臥床期間功能訓練,以掌指關節運動為主,每次10 min,每日4-5次。(1)指關節屈伸運動,以兒童游戲手勢“石頭、剪刀、布”交替進行;(2)握彈力球運動;(3)逐個交替屈指運動;(4)肘關節屈伸運動,感到疲勞時,將前臂及手放于體側的枕上休息;(5)握放毛巾運動;(6)用患肢梳頭,盡量不運動肩關節。術后5 d坐在床上功能訓練:(1)腕關節牽引運動,健手握患手,從患側向健側牽引;(2)紙張抓握運動,將數張紙逐張握成團塊;(3)雙手胸前握球壓縮球引力。
1.2.2 第二階段 (術后1-2周)肩關節運動為主,可利用醫院內桌、床、墻等進行鍛煉,每次20 min,每日4—5次。(1)先直立、上肢前傾、頭枕于健側肘關節后放于桌角,患肢做前后內外旋轉運動;(2)爬墻體操:用健側手自墻壁向上伸至最高點,以此為目標鍛煉患肢,面對墻雙手從肩部開始沿墻向上爬,逐步提高患肢的摸高點;(3)風車運動,雙上肢向兩側盡量伸直,反復上下翻動手掌;(4)將1根繩帶置于晾臺桿上,雙手握繩兩端,用健手拉繩,以拉伸患側肩關節;(5)回旋運動:將繩帶一端置于門扶手,用患手握另一端,經垂直面作旋轉運動。
1.2.3 第三階段 (臨近出院前) (1)雙手向體側平伸,上下反復運動手臂在背中上方合攏雙手指,再在背中腰部合攏雙手;(2)健側手指于前額前摸對側,患側手反摸背中部上方;(3)雙手合攏抱頸后方,然后順序外展內收肩關節;(4)將澡巾置于頸背部,患肢高、健肢低,用患肢拉動澡巾:(5)長棒運動:棒長30~40 cm,雙手抓棒的幅度略寬于肩,干胸前高舉棒,盡量嘗試在頸后舉棒;(6)患手摸晾衣桿,往返運動。
1.3 心率 在鍛煉時心率為95—100次/min,大于或小于這個范圍則需要減少或增加鍛煉的強度,基礎心率的變化也作為測定指標,即在運動后測量心率不超過基礎心率5次/min。鍛煉后呼吸加深、加長、增快,呼吸不紊亂,說話無氣喘為正常狀態。舒服,精神舒暢,不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