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使很多剛剛生育完的女性受到困擾。乳腺炎雖然是婦科常見病,也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如果哺乳期患了乳腺炎會影響給小孩喂乳,所以要重視治療。下面北京這方面的專家介紹中醫對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療。
哺乳期乳腺炎屬中醫“乳癰”范疇。并且根據痛發生于哺乳期,又稱“外吹乳癰”;另有癰發于妊娠期者,較少見,稱“內吹乳癰”,不屬本病。正常的乳房居胸前左右,主要為肝、腎二經的循行部位,并通過肝胃二經來接受臟腑氣血的濡養。婦人妊娠以后,血聚養胎,雙乳亦膨隆豐滿,但并不排出乳汁;一旦分娩以后,乳房則受肝胃之氣,聚全身之血及水谷精微化生乳汁;再受肝氣的疏泄,調節其盈虛,為哺育嬰兒提供最為天然合理的營養物。
婦科專家指出,一旦肝胃二經及其他臟腑功能失常,或感受邪毒入里化熱,或乳汁失其流泄,瘀而化熱,即發為癰腫。正如《外科精義》所謂:“乳子之母,不知調養,怒忿所逆,郁悶所遏,厚味炙煿所釀,以致厥陽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熱沸騰,故熱盛而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失此不治,必成癰癤”。以上論述基本概括了乳癰的發病原因,多由乳母乳頭畸型、內陷、難以哺乳或乳汁多而乳地難以吸空,造成乳汁瘀積,敗乳蓄積釀膿;另外哺乳期情志內傷肝氣不舒,肝失疏泄條達,使乳汁排出不暢或飲食不節,陽明積熱,致經絡阻塞,邪熱蘊結為膿;也可由于乳頭破潰,感染邪毒,入里化熱,肉腐成膿。本病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托里排膿為大法,并宜內外治法相合,如潰膿后期,破口難封,膿汁清稀,則宜大補氣血,托毒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