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乳腺急性化膿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發病的病因是細菌自乳頭皸裂、破損處侵入;乳汁淤積。本病多見于生產哺乳期的婦女,尤以初產婦為多。
急性乳腺炎有三個發病階段,不同的階段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因此,應該了解其發病中的各個階段。
1、初期階段 初起常有乳頭皸裂,哺乳時感覺乳頭刺痛,伴有乳汁郁積不暢或結塊,有時可有一二個乳管阻塞不通。繼而乳房局部腫脹疼痛,結塊或有或無,伴有壓痛,皮色不紅或微紅,皮膚不熱或微熱。全身癥狀不明顯,或伴有惡寒發熱,胸悶頭痛,煩躁容易發脾氣,食欲不振。因此該如何治療初期階段的急性乳腺炎?
方藥組成和用法:三七、當歸、白芍、赤芍、桃仁、紅花、血竭、劉寄奴、骨碎補(燙)、續斷、蘇木、牡丹皮、乳香(制)、沒藥(制)、姜黃、三棱(醋制)、防風、甜瓜子、枳殼(炒)、桔梗、甘草、木通、自然銅(火段)、土鱉蟲共為末,輔料為蜂蜜,加少許白酒調敷患處,外用敷料固定,并保持濕度。同時用手掌輕按摩乳房,每日1—2次,體溫38.5℃以上者,可配合使用抗生素。
急性乳腺炎成因為肝郁胃熱和乳汁郁積,破壞了正常的氣血運行,導致乳絡不暢,氣血凝滯,不通則痛。臨床表現多見局部紅腫熱痛,兼見全身寒熱等癥狀。初期以外治為主。《理論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梢娡庵卧谕饪浦械闹匾浴1救苏J為乳乃氣血所化,乳汁瘀積即為氣血瘀滯,故用活血散瘀,消腫止痛,F代研究證明:三七、當歸、牡丹皮等藥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酒主通散,具有很強的滲透作用,可直接引藥達病所,手法按摩可疏通乳絡,使郁積乳汁排出,又可配合外敷之藥,從而達到通乳散結,和營消腫止痛的目的。
2、成膿階段 患乳腫塊不消或逐漸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搏動性疼痛,甚持續性劇烈疼痛,伴有明顯的觸痛,皮色紅,皮膚灼熱,并有壯熱不退,口渴思飲,惡心厭食,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至乳房紅腫熱痛第10天左右,乳房腫塊中央漸漸變軟,按之應指有波動感,局部漫腫發熱,壓痛明顯,穿刺抽吸有膿液,有時膿液可從乳竅中流出,全身癥狀加劇。
成膿期的治療有兩個原則:一是回乳:二是充分排膿。
治則:清熱解毒,托里透膿。
治療:清熱解毒,排毒透膿,方選散結丹1號或透膿散加減:當歸、生黃、穿山甲、川、皂角刺、野菊花、蒲公英、地丁、黃芩、金銀花、桔梗、生甘草、焦山楂、焦麥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日服2次。
外科:呈放射狀切開引流,以免傷及乳絡、乳暈、乳頭;乳房膿腫小而淺者,可用針管穿刺抽膿,外敷乳腺治愈膏(貼)或金黃散;亦可用火針引流,用一根較粗的金屬針(4毫米)或三棱針,用火焰燒紅,快速刺入膿腫處。然后迅速拔出。
3、潰后階段 當急性膿腫成熟時,可自行破潰出膿,或手術切開排膿。若膿出通暢,則局部腫消痛減,發熱,怕冷癥狀消失,瘡口逐漸愈合。若潰后膿出不暢,腫勢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可能形成袋膿,或膿液波及其他乳絡形成傳囊乳癰。亦有潰后乳汁從瘡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而下面具體介紹下急性乳腺炎的潰后階段的治療。
急性乳腺炎成膿期如膿腫確已形成,則應及時予以切開排膿。切開時應在腫塊變軟、皮膚透亮、波動感及壓痛最明顯處切開。術前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手術程序進行有關的消毒及準備工作,讓患者取一合適的體位。向患者交代病情及手術步驟,取得患者的配合。術中手法應輕柔,避免手法粗魯或患者突然的動作引起意外事故。不要在患者饑餓、疲勞、睡眠不足等狀態時手術,以免發生刀暈。
操作時切口應按輻射狀方向,以免損傷乳管,如果膿腫位于乳暈處,則可沿乳暈邊緣行弧形切口;刀尖宜向上輕挑,便于掌握切口的大小、深淺及方向,避免手術刀向下切割太過,導致切口過深、過大;切口應選在膿腫稍低的位置,以使膿液暢流,不致形成袋膿。切開后讓膿汁自行流出或稍稍加壓,助其排出,不可強力擠壓,以免感染擴散。如果為乳房深部膿腫,則應在乳房下緣作弓形切口,將乳房與胸大肌筋膜分離后,上翻乳房,切開膿腔,引流膿液。如果膿腫較小而淺,則可穿刺后用16號針管將膿液抽出,并外敷金黃膏,結合其他治療,可免去切開之苦。
切開排膿后,局部可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膿排毒,并用藥線引流;若膿出已凈,則可改用生肌散收口,并用紅油膏紗布外覆。如果有袋膿現象,則可用墊棉法治療,即在膿腔下方放置一棉墊,并予加壓包扎,使膿液不致潴留。如果形成乳房部竇道,則可用五五丹藥捻插入竇道,以腐蝕管壁,待膿液消失后,予生肌散促進竇道愈合。除局部治療外,仍可予以適當的內服藥物,以促進托毒排膿,扶助正氣,加速創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