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哺乳期乳腺炎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半數為未婚未育女性。未婚未育女性成非哺乳期乳腺炎“新寵”,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臨床上非常容易被誤診為乳腺癌。
50%患者為未婚未育女孩
臨床發現,以前患乳腺炎的基本都是哺乳期婦女,現在情況大為改觀,非哺乳期乳腺炎這種較“冷僻”的病發病人群已經逐漸超過了哺乳期乳腺炎。近年來,隨著孕期和產褥期衛生知識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已呈下降趨勢,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則呈上升趨勢。
本病發病高峰年齡在20歲~40歲,但50%以上的患者為未婚未育的年輕女性。因為人的各個生理時期均可發生乳腺炎癥,所以非哺乳期乳腺炎囊括了嬰兒期、青春期、絕經期和老年期,而嬰兒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是體內激素失衡引起的。“我們一般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出現乳房腫脹、隱痛或出現結節,是一種非細菌性、有自愈過程的炎癥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此病可分為三種臨床類型:
急性乳房膿腫型:患者突然出現乳房痛及膿腫形成,部分病例膿腫可自行穿破、流膿。局部表現劇烈、急驟,但全身炎癥反應較輕,中度發熱或不發熱。少數病例白細胞增多不明顯。
乳房腫塊型:逐漸出現乳房腫塊,微痛或無痛,皮膚無紅腫,腫塊邊界尚清楚,無發熱史。此型常被誤診為乳腺癌。
慢性瘺管型:常有乳房反復炎癥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術引流史。瘺管可與乳頭附近的輸入管相通,經久不愈,嚴重者多發瘺管及乳房變形,且常有反復流膿及乳房內或在瘺管周圍出現炎性腫塊。
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被誤診為乳腺癌
此病易反復發作,一時潰爛一時又可能痊愈,進而可形成經久不愈的瘺管。由于其發病隱匿且反復發作,診斷困難大,尤其難以與乳腺惡性腫塊區別。如治療不當,此病甚至可能長期不愈。
臨床上,不少患者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后竟被醫生診斷為乳腺癌,有的甚至遭遇“腫瘤切除手術”的待遇。二者外部觸摸都可能摸到腫塊,它不同于一般炎癥的“紅熱腫痛”四大特征,雖然伴有疼痛,但卻不會出現皮膚變紅,這也是它迷惑人們認為不是炎癥是腫瘤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