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上天給予寶寶最完美的食物,母乳喂養是對寶寶最好的喂養方式,然而乳腺炎卻是許多哺乳媽咪最害怕的夢哺乳媽咪的天敵。乳腺炎不僅斷了媽媽們哺乳的愿望,還威脅到身體的健康,這可怎么辦呢?
身為母親總想給寶寶喝最好的母乳,但哺乳之路卻是崎嶇難行,除了要與寶寶磨合、要擔心奶量之外,最可怕的乳腺炎還將伺機現身攪局,脹奶時的劇烈疼痛唯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一旦乳腺阻塞時更可能要祭出宛如「滿清十大酷刑」的疏緩方法來暢通乳腺,有很多媽咪便是因為過不了這一關而被迫放棄哺乳。
乳汁淤積及細菌感染是乳腺炎的發生主因,常見于哺乳婦女,尤其是初產婦。乳腺炎在哺乳的前6個月內最容易發生,其中特別好發于產后第3至4周。
專家表示,由于新生兒進食量較小,乳汁無法適當排空,容易發生乳腺阻塞;或是寶寶含乳姿勢錯誤,造成乳頭受傷,可能增加感染機率;此外,產婦坐月子期間若補充過多高油脂、高蛋白質的食物,也將提升乳腺炎發生率。
乳腺炎面面觀
在了解乳腺炎是如何發生之前,首先要認識乳房的構造與母乳的形成過程。乳房是由乳頭、乳暈、乳腺葉所構成的半球狀體,每個乳房約有15~20個負責制造乳汁的乳腺葉,每個乳腺葉又各有一個專司運送乳汁的輸乳管通往乳頭,在乳頭上形成細小的輸乳孔。
當乳腺葉上的乳腺泡制造出母乳后,乳汁會透過輸乳管于乳頭泌出,假如乳汁未能及時排出,當中的水分會被身體再次吸收,淤積的時間越長,乳汁就越濃稠,很容易造成輸乳管阻塞,若合并有細菌感染的情況,將演變成哺乳媽咪避之唯恐不及的「乳腺炎」。
乳腺炎小百科
專家說明,乳腺炎可區分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發炎。感染性發炎乃是因為細菌經由輸乳孔或乳頭上的傷口侵入乳腺組織引起發炎現象;非感染性發炎則較常因為乳腺阻塞引起,當嚴重阻塞時,乳汁中含有的水分、糖分、蛋白質即成為孳生細菌的溫床,可能誘發感染性乳腺炎。
兩者的癥狀十分相似,較明顯的差異為感染性乳腺炎伴隨有發燒癥狀,而非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則不會發燒。
感染性發炎:乳汁排空后仍有硬塊,硬塊范圍有逐漸變硬、擴大的現象,奶量明顯減少,伴隨有畏寒、發燒、硬塊處紅腫熱痛等癥狀,持續惡化則會發生膿瘍;經抗生素治療后,24小時內可排除發燒癥狀,乳房疼痛可在24~48小時內消除,其余癥狀約略2~5天逐漸緩解。
非感染性發炎:乳汁排空后仍有硬塊,奶量明顯減少,但未出現發燒癥狀,硬塊范圍也沒有擴大或變硬的趨勢,如有持續排空乳汁,通常會在24~48小時內自行緩解,不需施以治療。
患上乳腺炎的新媽媽不可以繼續喂養寶寶母乳,以免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同時要積極護理,爭取早日治療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