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纖維囊性增生病是一種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疾病,而是以乳腺纖維組織及上皮增生伴囊腫形成的一種乳腺結構紊亂的疾病,故國外學者稱之為纖維囊性乳腺病。
該病于1829年首先由Astley Cooper描述,并發現本病后期可以發生癌變,因此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受到眾多學者的普遍關注,為此作了大量的臨床研究和追蹤觀察。現在認為,本病先由腺上皮增生開始,逐漸出現纖維組織增生、纖維囊性增生和纖維腺瘤形成等一系列組織形態方面的病理改變。疾病可以逐步進展,也可以停止于某以階段而自愈,部分病例可發展為癌腫。由于疾病各個時期的臨床表現不同,故而有各種各樣的民命,如乳腺增生癥、小葉增生和乳腺結構不良癥等。結合臨床與病理發現,命名為纖維囊性增生病較為合適。
本病為女性乳房疾病中最多見的一種。在30-50歲的人群中其發生率可達15%左右,在乳腺病專科門診中占50%-70%。高峰年齡在30-45歲,很少在絕經后女性中發生。
病因
內分泌紊亂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這個觀點現在已被普遍接受。乳腺是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等激素的靶器官。雌激素可使乳腺導管擴張、延伸,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和糖的利用,增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促進組織內水、鈉潴留。孕激素可使已被雌激素即或的腺泡進一步發育成小葉,還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組織內的水鈉潴留。催乳素對乳腺上皮的生長和發育同樣有促進作用。當提內雌激素水平絕對或相對增加,或孕激素水平相對或絕對減少時,都回造成提內激素內環境的失衡,最終引起乳腺結構的紊亂。目前已證實,黃體生成素可以促進卵巢內卵泡成熟與排卵,繼之促發孕激素與催乳素的分泌。兩者均可促進乳腺上皮及間質的增生。
也有學者認為口服避孕藥可能會誘發纖維囊性增生病,服用黃嘌呤及其他結構相似的藥物、吸煙可能加重病情。
總之,乳腺纖維囊性增生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是十分錯綜復雜的,雌激素的致病作用較為明顯,而孕激素和催乳素等的作用,有待于研究者的進一步探索與闡明。
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可將纖維囊性增生病分為四個不同階段。
乳痛癥
主要表現為青春發育期或青年女性,在經期前有明顯的乳房腫脹、疼痛,有時疼痛可延及肩背部,局部常有疼痛及震動是疼痛。經后乳房疼痛及腫脹逐漸自行緩解,并有松弛感。這類患者常伴有痛經、月經失調及經期緊張癥。緩解期僅有乳房增厚感,未能捫及結節。本癥屬生理變化范圍。
小葉增生
是乳腺增生中最常見的臨床階段,多見于20-30歲的青年女性。主要表現為經前期乳房脹痛、不適,痛劇時可延及肩背與腋下。乳房局部常可捫及大小不等的結節或片狀組織增厚。經后結節縮小,組織柔軟,但結節很難完全消退。病變較多分布于乳房的外上象限或成彌散性分布。此期在病理中已出現明顯的腺上皮增生表現。
纖維腺瘤或乳頭狀瘤病
由小葉增生進一步發展而來。臨床表現為整個乳腺常有步均勻增厚,個別區域可以捫及邊界清晰的小結節或纖維腺瘤,可呈多發性細小的病變,有一定活動度,但無壓痛,月經過后,并不消失。此期從病理上看,若以腺上皮及纖維組織增生為主,則可由此衍化為纖維腺瘤:若為導管上皮呈乳頭狀增生,則可發展為乳頭狀瘤。多發于腺體邊緣,呈多發性者,成為乳頭狀瘤病,有較高的癌變率。
纖維囊性增生病或硬化性乳腺病
為彌漫性乳腺慢性增生與囊性變的結果。多發生于30歲以上女性。整個乳房堅實、增厚,或呈扁平塊狀,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無壓痛。經前、經后無癥狀與體征的改變,囊腫形成后則表現為乳房內有散在的、多發、大小不等的結節。患者常由于乳房捫及結節而就醫,部分患者可以出現漿液性或漿液血性的乳頭溢液;少數患者可同時有腋淋巴結腫大,甚至可發生癌變。
診斷與鑒別診斷
凡中、青年女性,在月經前期出現乳房疼痛,有隨月經周期出現變化的多發性小結節,經后癥狀和體征均有不同程度減輕;病史長,常為雙側性,或可伴有月經紊亂或有某種婦科疾病者,營考慮本病的可能。
由于本病為一種長期緩慢進展性疾病,不同階段,其癥狀和體征及組織形態方面都有所不同,預后也有差別,故在明確疾病診斷的同時,最好能進行疾病分期。除根據病史、癥狀和體征外,最可靠的分型需依賴病理檢查。
常需與其鑒別的疾病有纖維腺瘤、導管擴張癥和乳腺癌:
纖維腺瘤:
常發生在20-30歲的年輕女性,乳房內的結節呈圓形、質韌、活動、邊界清晰、表面光滑,容易診斷。
導管擴張癥:
常發生于45-50歲的中老年人,常在乳頭、乳暈附近出現細小的結節,并伴有乳頭溢液等,診斷并不困難。
乳腺癌:
與纖維囊性增生癥有時甚難鑒別。前者常為45歲以上的女性,表現為乳房內單個、無痛、質堅、邊界不清、表面高低不平的腫塊,早期即可出現皮膚及腋淋巴結的侵犯,一般診斷不難。但對于纖維囊性增生病癌變者,早期診斷常較困難,需采取以下輔助診斷:
乳腺鉬靶攝片:增生的乳腺組織表現為毛玻璃狀或棉絮狀陰影,邊界不清,密度增加,但無毛刺現象。較大的囊腫形成時,偶爾可見圓形透亮區或出現“暈環征”。鉬靶攝片的目的在于鑒別良、惡性腫瘤,發現有鈣化灶,特別時簇狀分布的微小鈣化,常是乳腺癌的早期征象。
B型超聲檢查:增生的乳腺呈不均勻低回聲區,囊腫部分則為無回聲區,常無超聲衰減表現,可通過B超發現纖維腺瘤形成及排除乳腺癌。
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若在X線或B超引導下進行細針穿刺吸取細胞作檢查,能提高其診斷準確率,且可反復進行,快速而無并發癥。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甚少出現假陰性與假陽性,可以早期發現不典型增生或癌變的存在。
紅外線掃描:對于鑒別乳房內腫塊的良、惡性有一定價值,但并非為特異性的檢查方法。
熱象圖:可用于篩選有無癌變,但對病灶小,部位深或隱匿者,其特異性與敏感性均差。
CT檢查:對可疑的病例可能有幫助,因需要使用造影劑,加上費用昂貴,故不宜作大規模篩選與隨訪用。
生物標記物組織蛋白酶測定:當肉眼可見乳房局部膨隆或可捫及較大囊腫時,經X線與B超定位后抽區囊內液體作組織蛋白酶測定,可以預測其是否有高度癌變的危險性。
DNA測定:病變組織細胞核內的DNA定量測定,對預測細胞是否有早期癌變很有價值。當細胞核內DNA含量增加,多倍體數量增多,常提示有癌變。細胞異形越明顯,核內DNA含量及多倍體量均越多。
活組織病理檢查:對病史長、年齡大、病灶局限、質地堅、表面不光滑者可行切除或切取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和病期及分型。它可以發現早期的異常增生、異形性改變及已有癌變。
治療
本病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效果均不十分滿意。部分病人可隨著卵巢功能的調節或隨絕經而自愈。診斷明確餓纖維囊性增生病應堅持長期觀察與隨訪。
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生活條理:
合理改善飲食結構,減少脂肪類的攝入,戒煙及不食含有黃嘌呤的食物與藥物,選用合理的胸罩及合適的節育方法,培養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和諧的性生活,均有利于調節全身及乳房的健康狀態,預防或減少本病的發生。
中醫中藥治療:
以中醫理論分析,乳房結節與疼痛為沖任兩脈不和,肝氣郁積所致,可以采用疏肝理氣、調和沖任、活血化瘀等藥物,如逍遙散、小金丸、烏雞白鳳丸、天冬片等。也可于胸罩內放置上述有關藥物或磁片,均可改善癥狀和體征。上海華山醫院自制的香歸消增糖漿,據報道效果也較滿意。
維生素類藥物治療:
其作用機理尚不十分明顯,但確有許多病例在接受大劑量維生素A、B6和E后,在主觀和客觀上都有改善。用藥方法:維生素B6100mg,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E50mg,每日3次,口服;兩者聯合應用,持續3-6個月。用藥后常可發現乳房疼痛減輕,結節縮小,乳房松弛。服用維生素A也常有較好的效果。
利尿藥與鎮靜劑:
在經前緊張癥合并嚴重的乳房癥狀者中,常可發現其體內雌二醇水平過高,以致體內水鈉潴留。若服用小劑量的利尿劑與鎮靜劑,促進水鈉排出,可使癥狀和體征改善。
碘劑:
有學者應用碘劑治療,常得到良好的反應,原理尚不明確。常用5%-10%的碘化鉀,5ml每日3次,口服。若于經前癥狀最明顯時使用,效果最明顯。
激素:
針對乳腺纖維囊性增生病的病因多系體內雌激素相對或絕對升高,孕激素相對或絕對減少,或因兩者的比例失調,故學者常通過外源性激素,試圖達到兩者重新協調的目的。雖然這種設想有些道理,但由于乳腺纖維囊性增生病的發病機理還未完全闡明,外源性激素的應用很難得到理想的效果。激素在治療過程中確能暫時減輕癥狀,但長期使用必將造成體內激素之間新的失衡。有人報道,在應用激素治療后,原先存在的小腺瘤或小囊腫反而增大。聯合應用雌激素與孕激素可使乳腺組織密度呈彌漫性增加。絕經期前后的女性,更不宜使用雌激素類藥物。應用激素類藥物應嚴格掌握使用指征,且不宜長期使用,以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常用激素類藥物:
黃體酮5mg,每日口服2次,于經前10天起連服7-10天。該藥在乳腺組織內可以爭奪雌激素受體,具有對抗雌激素的作用和阻止乳腺組織的水鈉潴留,且具有預防癌變的作用。
甲基睪丸素5mg,每日口服3次,于經前10天起,連服7-10天。它也使雌激素的拮抗劑,長期使用可出現男性化的特征。
丹那唑100mg,每日口服3次,(有時可加到600mg/日)。本藥為抗性腺激素藥物,可以阻斷雌激素的合成。治療時常需連續使用3-6個月。上海華山醫院乳房專科門診在應用中發現,90%-95%的病人癥狀及體征得到改善,65%-70%癥狀消失;約半數病例乳房結節縮小或消失。長期使用可能出現月經減少、閉經或輕度男性化體征,停藥后上述癥狀可逐漸消失。
三苯氧胺5mg,每日2次,連服3-6個月。此藥為人工合成的抗雌激素藥物,也有相當明顯的效果。
手術治療:
指征:
凡病史長,又有母系乳腺癌家族史者;
年齡大于50歲才出現乳房明確增大的結節,并不歲月經周期發生變化者;
未育或未哺乳者;初產年齡大于35歲者;
X線見有大片致密陰影或伴有可疑的點狀鈣化者;
病灶局限,質地堅硬、表面不光滑者,均應作局部或區段切除及病理切片檢查;
病灶彌散,有大小不等的多發結節者,或已可疑有癌變或細胞高度變異者,可考慮作皮下全乳腺切除術,同期或Ⅱ期作乳房成型術。
預后
乳房纖維囊性增生病史一種進展性疾病,初期的乳瘤癥,各種組織形態的小葉增生及纖維瘤形成,基本上都不會發生癌變。也不應將其視為癌前病變。至今,纖維囊性增生病與乳腺癌的真正關系還不明確。國內資料發現,導管上皮及腺泡上皮的高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有癌變可能。因為從病理檢查所見,95%的乳腺癌來自導管上皮。從長期對這類患者的追蹤觀察,發現她們患乳腺癌的發生率比普通人群要高2-4倍,有的報道稱高達3-10倍。普遍認為,導管上皮高度增生伴異形者可以視為癌前病變,故中老年患者或病史較長的患者應堅持每次月經后的自我檢查,每年需由臨床醫師檢查幾次,并進行一次乳腺鉬靶攝片或采取其他檢查方法。一旦發現局部結節增大,應定期由醫生檢查或切除病灶,并送病理檢查以確認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