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絕經期是女性卵巢功能從旺盛狀態逐漸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個過度時期,包括絕經和絕經前后的一段時間,是指婦女在絕經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現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癥候群。
雖然多數婦女能夠平穩地度過更年期,但也有少數婦女由于更年期生理與心理變化較大,被一系列癥狀所困撓而影響了身心健康。因此每個到了更年期的婦女都要注意加強自我保健,保證順利地渡過人生轉折的這一時期。
圍絕經期綜合征可能出現的癥狀如下:
1、月經周期改變
月經周期改變是圍絕經期出現最早的臨床癥狀,多為月經周期不規則,持續時間長及月經量增加,或過早絕經。
2、血管舒縮功能失調
陣發性潮熱感,常表現為前胸首先發熱,隨之熱涌向頸部及面部,熱后出汗。每次發作持續幾秒鐘或幾分鐘,每日發作數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夜間或應激狀態易促發。
3、精神神經系統癥狀
從絕經前期開始,婦女情緒變化較大,常易激動,煩躁易怒,焦慮不安,郁郁寡歡,無故悲傷啼哭。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也較常見。
4、心血管癥狀
因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低下,使血膽固醇水平升高,各種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率下降,故出現心悸、頭暈、頭痛、耳鳴等。
5、骨質疏松
圍絕經期過程中約25%的婦女患有骨質疏松癥。患者常有肌肉痛、腰腿痛、頸背痛、夜間腿抽筋等癥狀,部分病人有身高降低、關節變形、駝背、脊柱彎曲等。
6、泌尿生殖道癥狀
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道萎縮癥狀,外陰瘙癢、陰道干澀疼痛、性交困難;子宮脫垂;膀胱、直腸膨出;排尿困難,尿急,壓力性尿失禁,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
7、皮膚的變化
皮膚變薄、干燥、瘙癢、彈性減退,皮膚感覺異常,如麻木、溫度低,針刺、蟻走、蟲爬感,色素沉著亢進,出現老年色素斑,口鼻腔粘膜干燥,眼結膜干澀。
出現上述癥狀時,應首先進行相應的科學檢查,排除全身器質性疾病導致的身體不適。
圍絕經期需適當補充雌激素
因為圍絕經期主要是體內雌激素水平波動或下降,使用激素替代之治療,能夠緩解圍絕經期癥狀;延緩泌尿生殖道的退行性改變;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減少骨折;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減少早老性癡呆的發生;減少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減少結締組織和上皮的萎縮。
除此之外,可以通過飲食適當補充雌激素,但食物中的雌激素畢竟含量很低,故嚴重者一定要看醫生。簡要介紹幾項飲食療法。
1、黃豆是天然植物性的雌性荷爾蒙,女人應該從年輕時就特別重視大豆類食物的補充,可以幫助女性荷爾蒙的調整。每天保證喝一杯濃豆漿,每周1~2次吃點兒家常豆腐。
2、用當歸、枸杞子、仙靈脾煎水,每天10克左右,當茶一樣飲用,可以明顯地改變雌激素減少帶來的癥狀。
3、多吃黃色食物,因為黃色食物可以健脾強胃,恢復精力,補充元氣,進而緩解女性荷爾蒙分泌衰弱的癥狀。可以常吃的黃色食物有:黃豆、南瓜、夏橘、檸檬、香蕉、柿子等。
圍絕經期 傳統醫學來“解圍”
中醫藥安全可靠的療效為本病的治療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此期女性病證應歸屬于“臟躁”范疇。治療應以補脾腎、調沖任為主,兼以疏肝理情志,節嗜欲,適勞逸,慎起居,以配合治療。而以養心益脾、補腎潤燥為主的飲食治療,不僅有較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強壯體質。
北京中醫藥大學牛建昭教授,是國內著名的中西醫結合婦科專家,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女性健康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女性健康臨床與科研工作,曾獲國家中西醫結合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十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主編了國內第一部《中西醫結合婦科學》專著。牛教授將目前中醫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總結為辨證分型治療、基本方加減治療、專方論治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四大類。
辨證分型治療分兩型論治:腎陰虛者以生地黃、枸杞子、女貞子、山藥、珍珠粉、淫羊藿、雞血藤、何首烏組方治療;腎陰虛兼陽虛者以熟地黃、杞子、補骨脂、雞血藤、何首烏、珍珠母、山藥、淫羊藿組方治療。
基本方加減治療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以益腎燮平湯為主,生地黃、淫羊藿、桑寄生、鉤藤、(生)麥芽各15克?熏紫草、糯稻根各30克,(炒)當歸、(制)香附各10克,熏酸棗仁12克。肝郁心虛、臟躁神煩者加小麥、(炙)甘草、大棗;脾弱少運、納差便溏者加山藥、茯苓、白術;水虧木旺、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石決明;陰虛血少、心悸失眠者加麥冬、五味子。
專方治療主要專方有:婦寧康(人參、枸杞子、當歸、熟地黃、赤芍、山茱萸、知母、黃柏、牡丹皮、石菖蒲、遠志、茯苓、菟絲子、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狗脊、五味子)、更年靈(熟地黃、山藥、茯神、菟絲子、杜仲、肉蓯蓉、澤瀉),更年舒(生地黃、熟地黃、白芍、山藥、黃精、龍骨、牡蠣、山茱萸、柴胡、郁金、青皮、桂枝、荊芥)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西藥雌激素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當歸、赤芍、白芍、麥冬、酸棗仁、梔子、黃連、夜交藤,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后,腎陰虛者再予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予金匱腎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