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既可以指女性一次月經的行經時間,也可指月經的周期。女性獨有的生理狀況,而男性沒有經期。女人的月經不適毫無作用的,我們可以從月經期中看出我們的體質。
經期的反應透露女性體質
一、血運不暢型
在經期前會覺得肚子脹脹的,下腹部突出,一到經期就會便秘。經血顏色為暗沉的顏色,感覺黏稠,有時會有像豬肝色般血塊流出。經血量多,第一天比較少,但是第二天與第三天起突然變多,經期會達7天以上。
改善小秘方:血液循環不佳的人要多活動身體,小心別受寒,不要吃冰冷食物。最好不用衛生棉條。多吃黑色、紅色、紫色食物,蔬菜最好都是加熱處理。避免長時間坐著,要多走路,讓骨盆的血液循環好些。可以喝些姜黃茶或是中藥的玫瑰花、紅花、山楂茶。
二、怕冷型
一到經期,腹部就有受寒的感覺,經痛嚴重,一受寒會更嚴重,但是保暖會覺得舒服一點。
經期通常都遲來,經期常會持續七天以上,經血暗紅色,會夾雜像豬肝色般的血塊流出。特別怕冷,并發虛弱型的幾率很高。
改善小秘方:要做好保暖功夫,可以穿厚內衣或厚襪。不要穿裙子,因為要是下半身受涼,經痛會更嚴重。建議吃溫性食物。平常可以盆浴或泡腳來驅寒氣。建議可喝姜母茶與肉桂茶。
三、壓力過大型
經期前精神不安定,情緒焦慮不安,容易發脾氣。貪食與厭食兩種現象不停地重復著,老是放屁或打嗝,會亂長痘痘,不是便秘就是拉肚子。每個月經痛癥狀不同,會隨當時的身體狀況改變,在經期前會腹脹或腹痛,但是月經一來這些癥狀會消失。經血是一般的紅色,是正常的四到五天。有時會提早,有時遲來。
改善小秘方:平常就要學習控制情緒,日常生活作息要正常,經期可聽聽音樂或喝喝藥草茶來安撫情緒。多吃橘子或喝茶,平常房里可放些綠色植物,起床后可以做些簡單的伸展操,如果有時間可以散散步。建議喝茉莉花茶與薄荷茶,中藥可試薄荷與陳皮。
四、貧血型
容易頭暈,一站起來就眼冒金星,皮膚摸起來粗粗干干的,精神不集中,老是健忘。生理期腹部不舒服,還會腰酸背痛以及并發各種不適癥狀。經血顏色是粉紅色或淺紅色,經血很稀,經期很短。月經遲來的情況很嚴重,經常會拖到四十天以上。即使經期已經結束了還是覺得全身無力。
改善小秘方:平常不要用眼或用腦過度,睡眠要充足,日常飲食生活要注意補血。每晚十二時以前睡,若是睡不著可以喝杯熱牛奶。可以吃動物肝臟或其他補血食物。建議喝棗子茶或枸杞茶,中藥可用當歸與龍眼。
五、虛弱型
一到經期前,腳就會浮腫,容易疲勞,且腰酸背痛,不太有食欲,容易感冒或拉肚子。幾乎不會有經痛現象,經血是淺紅色,有時量多有時量少,呈兩極化。經期短,若是并發貧血,月經就容易遲來。新陳代謝差,水腫嚴重,尤其下半身更是肥胖。
改善小秘方:三餐不能少,多吃好消化、營養均衡的食物。早餐一定要吃,因腸胃不好,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咽。不適合做激烈運動,若想運動,最好選晚餐后散步。建議喝杜仲茶與高麗參茶。中藥可用蓮子與黃芪。
經期飲食注意事項
女性經期不要吃太熱性食物
“很多女性認為月經期間應該吃一些溫熱的東西,例如紅棗、阿膠來補血,其實這是很籠統且錯誤的觀點。”婦科專家介紹,經期時候的飲食是很有講究的,吃對了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
月經前應及時調和氣血,不能吃太熱性的食物,可以服用一點鐵皮楓斗、子排、山藥(健脾胃)、當歸、藕(補鐵)、海帶(化痰利尿、通便排毒)。
經期時,陰血下泄,陽氣偏旺,這時不能吃陽氣偏熱的東西,例如紅棗、阿膠等。
月經后要滋陰養血,補充之前流失的氣血,可以煲一些滋補的湯,例如烏骨雞加枸杞子、紅棗湯等,也可以吃子排、山藥、藕,當然最好是能夠服用滋陰養氣血的中藥。同時在此期間也可以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例如黑木耳、黑豆、黑魚、泥鰍。
經期易得哪些疾病
月經疹:指發生在月經周期內的皮疹而言。
一般來講,皮疹在月經來潮前1~3天發生,月經結束后的1~2天內消退。皮疹主要發生在面部、軀干和四肢的皮膚,皮損表現為紅皰疹、蕁麻疹、紫癜,眼眶周圍色素沉著,有時口腔和陰道粘膜出現潰瘍。個別病人還會出現全身性皰疹型月經疹,而且病情嚴重,常伴有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癥狀。不但影響了姑娘的容貌、進食和行走,還影響了工作、學習、生活和心身健康。
月經疹實際上是一種變態反應,是由于月經來潮前卵巢分泌的孕酮水平猛增,使身體發生了過敏所致。
月經貧血:近年來發現許多青少年都患有貧血,其中以少女尤為多見。
經期浮腫:由于雌激素具有潴鈉保水的生理作用,所以當經前期雌激素水平增高時會出現眼瞼、手指、足踝部等的浮腫,其程度輕重不等,發生部位也可因人而異。來潮后尿量增加,浮腫逐漸減輕。必要時可服利尿劑。
倒經:有些女孩月經來潮時陰道出血甚少或不出血,卻常有周期性鼻衄或吐血,這可能是因為她們體內的生物鐘節律紊亂造成的。鼻中隔前下方有一個血管豐富而脆弱的區域,它對雌激素十分敏感,行經時鼻粘膜血管增生、腫脹并破裂而出血。
便血:當卵巢功能低下或紊亂,正常生理功能受干擾,勢必導致行經錯亂,經血反其道由肛門而出。它可能涉及緊張,焦慮等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