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排卵月經子宮膜整塊排出,致子宮收縮不協調而引起痛經。但痛閾因人而異,并有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內在或外來的刺激可使痛閾降低,思想焦慮、恐懼以及生化代謝物質均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盆腔神經纖維而引起疼痛。
繼發性痛經:多見于生育后及中年婦女,因盆腔炎癥、腫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內膜異位癥系子宮內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內其它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內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內捫及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
[中醫學認識]
中醫對痛經的解釋是胞宮的氣血運行障礙,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
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與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其所以隨月經周期發作,是與經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環境變化有關,因為胞宮平時藏精氣而不瀉,血海由空虛到滿盈,變化緩慢,氣血平和,致病因素不會影響沖任胞宮,經前、經期血海由滿盈到溢瀉,以通為順,若沖任胞宮阻滯則痛;經血下瀉必耗氣耗血,沖任胞宮失養則不榮而痛。臨床分型有虛實之別,虛證多為氣血虛弱,肝腎虛損;實證多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濕熱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