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媽和痛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對于痛經的治療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一定要先認清它的本質再正確下藥,平時也要避免一些不良的習慣,痛經就一定不會找上門。
痛經是怎么出現的,這個問題稍微有點說來話長,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痛經分為兩種——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簡單粗暴地解釋一下:原發性痛經就是——沒病;繼發性痛經就是——生病了所以痛,大多是生殖系統的器質性病變,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慢性盆腔炎、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
有病治病,就能緩解甚至克服繼發性痛經了。做過各種檢查,發現沒有病變,就是原發性痛經。大部分痛經都屬于原發性的。痛得非常嚴重的姑娘,建議去醫院進行B超和激素的檢查,排除繼發性痛經。
對于原發性痛經的來歷,西醫認為:是因為前列腺素合成的異常、子宮平滑肌不規則收縮、子宮缺血(跟中醫說的氣血不足相近),所以才會被痛經找上門來。
那么中醫是怎么說痛經的呢?中醫說:是淤血or氣血虛弱or腎氣虧損。其實誘因通俗易懂——體質差、飲食不節、情緒不良、過度勞累、壓力過大、營養失衡以及先天不足。有趣的是,西醫認為前列腺素分泌出現問題的誘因也是——營養失調、過度勞累、壓力過大、情緒不良以及遺傳因素。中西醫的共同點還挺多的嘛。中西醫也都認為“熱敷”是萬能的,西醫說熱敷可以緩解子宮過度收縮,中醫說熱敷能夠活血化瘀緩解不通則痛。
中西醫另一個共通點是:在對痛經束手無策的時候,會寄希望于生育——“生了孩子就好了”,這句話都聽說過吧?西醫發現生育確實能夠起到平衡激素、校正經期子宮過度收縮的效果,只可惜,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所以生了孩子之后照樣痛經的大有人在。
跟痛經過招,西醫會使用藥物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緩解子宮過度收縮,抑制痛經。平時呢,建議多做運動、調節心情壓力、注意營養補充、調節激素平衡;中醫的應急措施是一些更像生活小竅門的吃吃喝喝,也有中成藥,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調養,忌寒涼/忌油膩/忌過勞/忌縱欲過度/忌久坐不動,升級版是食療,再往上有中藥調理。
另外,每個人吸引痛經大魔王的原因不一樣,對甲有效果的方法未必對乙有效,勇于嘗試各種方法沒問題,無效也不要跳著腳全盤否定,不然雙方各執一詞還不得打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