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元穴:它為精血之室、元氣之所,是人生命的根本所在,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
歸來穴:位于下焦,有調理氣機、納氣歸元、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升陽舉陷之功。歸來以升清為主,關元以固攝為要,相互為用,升陽舉陷。
艾灸刺激以上三個穴位,溫通經脈、祛寒除濕、溫補腎陽、行氣活血之功相得益彰。艾灸時仰臥,將艾條一端點燃,懸于施灸穴位上,每次施灸約15~20分鐘,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天施灸一次,灸7天后隔一天再灸。艾灸法簡單有效,貴在堅持。
2、調經食療
在艾灸的同時,也可以配合食療法以獲取更好的療效。
【艾姜粥】
材料:干艾葉15克(鮮品30克),生姜1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烹制:生姜、艾葉煎取濃汁去渣,與粳米、紅糖加水煮為稠粥。月經過后3日食用,月經來前3日停止食用。每日2次,早晚溫服。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適用于婦女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等。如屬陰虛血熱者則不宜食用。
【豆豉羊肉湯】
材料:生姜15克,豆豉5克,羊肉100克,食鹽適量。
烹制:將上述3味同放砂鍋中,煮至羊肉爛熟,加鹽適量。吃羊肉喝湯。月經前10天,每天1次,連吃3~5天。
功效:可溫經散寒,適用于血寒性月經后期。
【痛經茶】
材料:香附、烏藥、延胡各10g,肉桂3g。
烹制:上述4味共同研碎末后,用沸水沖泡。可代茶飲,每日1劑,連喝3~5天。
功效:可溫經理氣止痛,適用于月經前或經行時腹部隱痛、有脹滿感或時感腹冷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