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宮腔鏡、腹腔鏡……一系列內鏡術語,很多婦科腫瘤病人都會感到困惑。到底選擇哪種手段才對自己的治療最有利,做內鏡是否真比普通手術創傷要小,內鏡能把腫瘤切除干凈嗎?
內鏡運用有劃時代意義
“可以說,宮腔鏡和腹腔鏡的開發應用,使得原本開放、有創的婦科診治手段逐漸被內鏡手術和微創方法所取代,這種革命性變化給婦科腫瘤的診治帶來了重大影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婦產科兼宮腔鏡診治中心主任夏恩蘭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再三強調了這一觀點。
作為我國第一例宮腔鏡手術的操作者,夏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宮腔鏡的改進與推廣,她告訴記者,女性宮腔平時是閉合的,只有在懷孕或生長異物時才會被撐開,使得我們對宮腔內的檢查變得十分困難——磁共振、B超雖然都可以觀察,但由于不夠直觀,因此效果不好。
宮腔鏡診斷準確率最高
而宮腔鏡的問世解決了這個難題,它先用“膨宮液體”或二氧化碳撐開子宮,然后借助管狀器械把光學視管和光源送入子宮腔內,再通過攝影鏡頭將宮腔圖像傳出,使醫生可以在電視屏幕上直觀、全面地觀察局部病變。
夏教授說,在診斷子宮內膜癌方面,宮腔鏡準確率尤其高,它還可以幫助醫生了解癌細胞在宮腔、宮頸內的浸潤程度,對子宮內膜癌進行分期,幫助制訂下一步治療方案。同時,宮腔鏡技術還能用于觀察宮頸癌有無宮頸管浸潤。
“總體來講,宮腔鏡對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準確率在94%—99%之間,而診斷性刮宮準確率是70%—80%,B超也只在80%左右。而且,由于宮腔鏡可以明確病變部位,其診斷結果還能為放療、手術的定位提供重要依據。”
宮腔鏡電切術痛苦少
宮腔鏡更大的優勢在于治療,宮腔鏡電切術在近十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通過宮腔鏡電切術切除子宮內膜,可以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這種手術只切除子宮內膜,基本不影響子宮的內分泌功能,不會破壞盆腔底部的結構,還避免了開腹的并發癥,因此,患者痛苦小、恢復快,也不會有什么心理負擔。”
此外,Ⅰ級和Ⅱ級的宮頸癌前病變,也可以通過此種技術加以治療。不過,手術難度較大,需要對宮腔鏡操作十分熟練的醫生才能做。
夏教授最后強調,雖然對于宮腔鏡手術中“膨宮液體”是否會導致癌細胞擴散,專家還有爭論,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的確存在。
腹腔鏡應用廣泛
與宮腔鏡相比,內鏡的另一大寵兒——腹腔鏡的適用范圍更廣。目前已證實,腹腔鏡能對絕大部分婦科腫瘤,如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卵巢癌等進行診斷、病情評估和治療。
Ⅱb期及以下的子宮內膜癌,均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分期和手術治療,Ⅲ期患者則可以通過腹腔鏡進行淋巴結活檢,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而宮頸癌患者則無論臨床期別早晚,均可通過腹腔鏡檢查和鏡下淋巴結切除,了解有無腫瘤轉移。其中,Ⅱb期及以下的宮頸癌,還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以達到正確分期和完全切除病灶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
然而,腹腔鏡下卵巢癌手術卻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卵巢癌患者腹腔鏡治療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在化療前,手術效果不好的患者做腹腔鏡檢查,可以了解病情;二是在化療后,作為二次探查手術,可以判斷初次化療的效果。不過,現在卵巢癌腹腔鏡手術的應用也逐漸增多,例如復發性卵巢癌患者可以考慮施行腹腔鏡二次細胞減滅術,以盡可能地切除腫瘤或減小病灶范圍。
不過,腹腔鏡治療手術操作復雜,不僅需要術者有做開腹手術的基礎、嫻熟的腹腔鏡操作技巧,而且對手術器械的要求也相對較高。當然,與傳統手術相比,由于腹腔鏡創傷小,患者所受的痛苦少,其優勢依然非常明顯。(夏恩蘭)
本報記者 劉京京
專家小傳
夏恩蘭教授,我國婦科宮腔鏡診治醫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婦產科、宮腔鏡診治中心主任,國際宮腔鏡培訓中心亞洲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