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將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當代國人面對著兩億人超重、1.6億人患高血壓、4千萬人患糖尿病,醫藥費高達5%GDP的嚴重挑戰。前天,由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主辦,搜狐健康頻道協辦的“挑戰我們的美味餐桌”宣傳活動,特別邀請我國營養學界的權威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君石
關注吃的意義
研究員,邀請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終身教授柯林·坎貝爾博士探討當代中國人“吃什么?怎么吃?”引領當代中國人開展餐桌的革命,挑戰并徹底改變我們日益西化的、價格不菲的、制造著富貴病的美味餐桌,攀登當代中國版的科學的膳食寶塔。
我們應該“吃”什么
我們應該吃什么
購買標有“有機食品”的食物就能避免農藥殘留嗎?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是致癌罪魁嗎?健康是否取決于基因遺傳?碳水化合物是否真的會使你發胖?你需要補充維生素,或者纖維素嗎?大豆食品能否預防心臟病?
你應該在意每天攝入多少脂肪,多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嗎?我們需要的最重要的營養素蛋白質從什么地方來?我們要不要像西方人一樣喝牛奶?我們怎樣遠離骨質疏松、心腦血管病、老年癡呆這些早老性疾病?我們又怎樣躲避癌癥?我們不用刻意控制營養,怎樣輕松獲得營養!
兩位專家用來自一組組從實驗室“走出來”的和從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得到的數據告訴人們,大量證據表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容易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骨質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可以通過健康膳食發生逆轉。各種癌自身免疫病、骨科疾病、腎病以及老年視力和老年癡呆等腦動功能減退,也可依靠植物性為主的膳食逆轉和預防。
陳君石用通俗的話告訴大家,不是不能吃動物性食品,是要多吃糧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雞鴨魚肉蛋奶,提倡以植物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膳食結構。
我們應該怎么“吃”?
兩位教授領銜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是在中國的24個省市自治區的69個縣3次大型調查的結果,所得到的數十萬個數據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健康調查報告”用大量的數據證明:改變膳食能一定程度降低擺脫糖尿病人對藥物的依賴;調整膳食能逆轉心臟病的發生和惡化;乳腺癌和膳食中大量動物性食物導致的婦女長期體內高水平雌激素;過多攝入牛奶和奶制品等動物性食物會增加患前列腺癌風險;果蔬中的抗氧化劑能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狀況;平衡膳食可預防腎結石;1型糖尿病與嬰兒時期的喂養方式顯著相關……一言以蔽之:有些病是吃出來的,吃藥、吃保健品不如科學改變你的飲食結構!
究竟怎樣通過膳食防治疾病呢?
坎貝爾給出了八項基本原則:
[nextpage]
八項基本原則
一,注重膳食的整體營養,而不是單一食物的營養,營養取決于膳食,而不是取決于個別或幾種食物;
二,維生素補充劑并不是給人帶來健康的靈丹,堅持平衡膳食才能維持最佳健康和預防疾病;
三,多吃動物性食品有害健康,多吃植物性食品有益健康;
四,基因并不注定你一定得哪些病,調整食物能防止有害基因的表達;
五,營養可有效地控制有毒化學物質的不良影響;
六,改善膳食,既能防病也能治病;
七,對某些慢性病有益的營養,對全身健康同樣有益;
八,良好的營養造就全方位的健康。
陳君石教授對國人今天的膳食結構提出具體建議。堅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適當搭配動物性食物的中國傳統膳食模式。堅持植物性為主的膳食是有學問的,關鍵是學會搭配,懂得“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