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多名”背后隱藏醫藥管理體制缺陷商品名更換包含藥商利益因素
泰諾、必理通、感冒清、白加黑,這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藥品商品名其通用名其實都只有一個——對乙酰氨基酚。從本月開始,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新出臺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正式施行。按照新規,今后藥品將以“實名制”出現,所有藥品必須使用規范的藥品名稱。
新施行的藥品“實名制”直指“一藥多名”現象,但能否起到根治作用呢?“一藥”為何“多名”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大陸200種常用藥品中,五分之一有四個藥名,四分之一有五個藥名,百分之十五有七個藥名,“一藥多名”在臨床用量大的抗生素、心腦血管等藥品尤其嚴重而人們常用的感冒藥物中堪稱“一藥多名”之最,大概80%的藥物成分都差不多。
同一種藥品《酚麻美敏片》被不同的廠商冠上不同的商品名廠商在藥品包裝盒上突出各自不同的商品名,卻淡化了國家藥典規定的通用藥品名《氨酚偽麻美芬片》
“一藥”為何要“多名”
藥品的名稱一般分兩種——
通用名
商品名
一種藥品通常只有一個通用名,是國家藥典規定的,但不同廠家生產的同種藥品卻有不同的商品名。所以盡管像解熱鎮痛的同一類藥“對乙酰氨基酚”只有一個通用名,但相對應的商品名卻多達二三十種。
將舊藥重新換一個名,便成為一種“新藥”,成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抬高藥價,“一藥多名”的背后隱含著利益因素。
新規直指“一藥多名”
剛剛正式施行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規定,藥品必須使用規范的名稱,實行“實名制”,矛頭直接對準“一藥多名”現象。新規大力推廣藥品通用名稱,不但要求藥品包裝、標簽必須顯著標示藥品的通用名稱,還增加了一些相關要求,來糾正一些企業的不規范行為。
如通用名稱的位置:
對于橫版標簽,必須在上三分之一范圍內顯著位置標出;
對于豎版標簽,必須在右三分之一范圍內顯著位置標出。
規定藥品商品名稱“字體以單字面積計不得大于通用名稱使用字體的二分之一”。
而自今年6月1日起,所有藥品都必須按新規要求進行審核和發布。
一藥多名能否根治
記者采訪發現首先是消費者對藥品通用名的接受度很低。
記者在滬上一些藥店注意到,消費者買藥多數不看通用名,而是直接看商品名。
一位顧女士說:“通用名多是醫學術語,記不牢,而很多藥品的商品名倒是知名度很高。”
一位鄭先生說:“制藥企業都用商品名做廣告,所以藥的通用名不曉得。”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的相關人士稱,目前要消費者在買藥時使用藥品通用名有一定難度,“實名制”的貫徹還需要時間。同時應該看到,“一藥多名”現象并不僅僅是藥品名太多、太亂那么簡單,改變這一現象要觸及的是其背后隱藏著的藥品注冊審批、藥品定價、藥品招標采購等領域的政策、制度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抗癌神藥”一臉多變可恥
一藥多名在治療腫瘤的藥品方面,問題尤為突出。由于利潤豐厚,很多不具備抗腫瘤功效的藥物也改名換姓冒充抗腫瘤藥。
免疫系統用藥一個普普通通的免疫系統用藥“甘露聚糖肽口服液”,搖身一變成了“神州三號”“基英肽”“艾普升”“維康佳素”等近10種不同的“新藥”,價格也隨之不斷攀升。
靈芝孢子粉膠囊一個功效為“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的靈芝孢子粉膠囊也變成了“東方雙靈寶”“東方福爾靈”“千佛靈芝”等多種“抗癌神藥”。
又如“中科靈芝”,實際上是一種國內近百家藥廠均可生產的靈芝膠囊。“艾康寶”的真名是“復方蘆筍合劑”,“麥特消”的真名是“灰樹花膠囊”。
感冒最常用的“羥氨芐青霉素”,擁有“阿莫西林、阿莫仙、強必林”等多個商品名;
抗生素“頭孢曲松鈉”擁有頭孢三嗪、羅氏芬、麗珠芬、菌必治、菌得治、抗菌治、康力舒、頭孢三嗪噻吁等20多個藥名;
“羅紅霉素”又名羅力得、邁克羅德、嚴迪、郎素、羅希紅霉素、肟西紅霉素、羅邁新、羅紅霉素膠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