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步入中年后,由于工作忙、子女家務拖累,對外面的事情就不那么關注、敏感了。除了茶余飯后手握遙控器在電視機前坐坐外,廣播懶得聽、報紙懶得翻,更不用說學習和思考,這種精神上的怠惰往往使他們變得孤陋寡聞、觀念落后,知識日益貧乏,思維日漸遲鈍,長此下去難免導致智能早衰,并累及心理健康。
據調查,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心理疾病門診中,有相當一部健美肉是情志萎麾、不思進取的中年患者。中年是人生的中途島,前面尚有一段搏擊奮進航程,仍可瀟灑地做出一番事業。中年是一生當中出成果的最佳年齡,囿于現狀,懶得去充實、發展自己,實在有負日上中天的大好時光。
有人擔心,人到中年生活中方方面面壓力已經夠大了,再把許多時間、精力放在讀書學習上,對身體健康沒有好處。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道理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情況恰恰相反。對現實有敏銳的感覺,對外界事物有足夠興趣,廣納新知、積極思維,能夠促使大腦產生更多的神經肽,既可激發機體內免疫細胞的活力,又有利于改善機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循環代謝的水平,延緩這些組織器官的衰老。所以,往往越是勤奮用腦、求索無悔的人,其全身的健康狀況越好。
盛年不重來,謹記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心之官則思”,多一份進取心和求知欲,糾正懈怠、消極的心理定勢,別讓自己經常處于“動機欠缺狀態”。平時不妨親近住處媒體,寫寫日記,更多地去接觸一些中外名著和科學文化新知識,養成書道硯耕的好習慣,盡可能地給自己創造一個富于智力刺激的環境,藉以重新塑造中年形象,以免鑄成日后內疚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