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大約從40歲以后,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生殖器官開始萎縮。以前把此階段稱為“更年期”。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絕經研究會議,正式定名為“圍絕經期”。此期的長短不一,一般開始于40歲,歷時10年甚至20年。在這一階段中最明顯的表現是,以往月經很規則的婦女,月經周期開始不規律了,直到最后絕經。
在這個生理過程中,女性卵巢內卵泡數量已經自然耗竭,剩余的卵泡質量不佳,或對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FSH,LH)反應逐漸不敏感,因而卵泡發育障礙,如雖有卵泡發育,但自行萎縮而沒有排卵,或者是卵子發育不佳而導致黃體功能不全,最終引起月經失調。具體表現為月經的改變,包括月經周期的改變(月經周期的延長或縮短)、經期的改變(經期的延長或縮短)以及月經量的改變(月經量的明顯增多或明顯減少)。
大部分年輕婦女能夠對月經失調引起重視,因為她們懼怕絕經,認為這是衰老的表現。也有許多患者是因為出血量很多,造成貧血而緊張地來就醫。但是很多人會忽視圍絕經期月經周期的調整,這是不妥的。月經僅僅是一個表面現象,其背后有內分泌問題。如何正確看待衰老過程,如何正確處理絕經過渡期的月經紊亂問題,需要婦科醫師和女性朋友認真對待,這關系到中老年婦女的長期健康問題。
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只要正確認識月經紊亂的重要性,并且做出相應的治療選擇,就可以平穩地渡過“圍絕經期”了。
即使您的工作很忙,或者收入很低,您也應該至少每年一次到正規的公立醫院婦科門診作一次婦科檢查,向婦科醫生咨詢一下。這樣可以對自己的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對某些疾病或非生理的狀態做到早知道、早治療。這些檢查的費用不高,所需時間也不長。
若您以往的月經基本正常,只是偶然某個月的月經出現了異常,則大可不必緊張。有時候工作壓力、生活的改變都可能影響月經,您首先要做的是觀察下次月經是否正常。可以每天清晨醒來就測量基礎體溫,如果基礎體溫提示有排卵、下次月經基本正常,則不需作處理。
若您以后的月經還是不正常,就應該去就醫,作全面的檢查,明確月經失調的原因,并做相應的處理。當然,月經的調理見效比較慢,要觀察治療效果,至少要一兩個月(因為月經來潮一次要28天),且有時一兩個月也未必有很好的效果。
嚴重的圍絕經期月經紊亂,在祖國醫學中屬于“崩漏”范疇,早在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就有“婦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數十日不止”記載,并以溫經湯來治療。中醫認為崩漏的病因“究其源則有六大端,一由火熱,二由虛寒,三由勞傷,四由氣陷,五由血瘀,六由虛弱”,導致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使子宮藏瀉失常,中醫一般會根據患者的癥狀辨證治療。按照中醫理論,“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出血多的時候往往用止血的方法,血止了以后往往采用正本清源、固本善后,恢復健康,調整月經周期。
止血可以用中藥,也可以用孕酮。許多患者會擔心不良反應,但一般來說,在常規的用藥劑量下不良反應都比較小,即使出現藥物引起的肝功能損傷,在藥物減量或停藥后也會逐漸恢復。對原有肝損或腎功能不良者最好慎重一些。若月經紊亂病程較久,診斷性刮宮(診刮)是一個理想的選擇。診刮除了可以較快地止血外,最重要的是能確定本次出血的原因,并對某些疾病做出早期診斷,而且可以確定以后的治療方案。有些患者會害怕診刮,因為診刮有痛苦,現在通過靜脈麻醉可以解決疼痛的問題。
止血一般不難,重要的是止血后月經周期的調整。但患者往往血止住了,就不服藥了。等到下次月經來潮時,可能又會大出血,這對健康是不利的。所以,一定要通過藥物治療來控制自己的月經周期。若不愿意接受西醫的周期治療,也可以選擇服用中藥。
還有一點值得每位患者和醫生注意,通過治療,月經不再頻發、量很少了,并不能算治療成功了。因為即使出血很少,仍有子宮內膜病變的風險。必須通過基礎體溫的測定,最好是通過血液的孕酮檢測來明確是否有排卵,有排卵才是治療有效。所以,服用中藥時,一定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堅持每天清晨測量基礎體溫,并向主診醫師匯報,讓醫生來判斷是否需要加用黃體酮來轉換內膜(即促使子宮內膜萎縮,發生撤退性出血)。當然,若在用中藥調理過程中有排卵,就可以不必加用黃體酮了。如果服藥調理了二十多天、基礎體溫還沒有上升,也就是說沒有排卵,這時候就應該根據醫囑,加用幾天黃體酮來轉換內膜。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激素的用量,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子宮內膜病變的風險。如果你長期處于無排卵月經狀態,即使出血不多,子宮內膜也存在病變的風險。
每個婦女都會經歷圍絕經期,這個階段有月經紊亂也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得到正確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