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五:每日吃水果。
薯片、爆米花、各色糖果都是春節很多家庭必備的“年貨”。在看電視、休閑聊天時,人們會不知不覺吃下很多零食。建議:零食要零吃,不能替代正餐,最好用堅果,如核桃、杏仁、開心果等代替糖果,幫助補充微量營養素。還要多吃新鮮水果,節日過后,每天一個蘋果能幫助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
原則六:調整吃飯點。
走親訪友、出行娛樂,吃飯很難按時按點,暴飲暴食是常事。7天下來,有些人的吃飯習慣完全被打亂了,早晨賴床不吃飯,晚飯一吃到凌晨。建議:節后要開始根據自己的生活規律調整三餐時間,每頓飯都定時吃,三餐吃的量為3∶4∶3。如果中間餓了,可以靈活加餐,在上午10點半、下午3點半左右,可以適當吃堅果、水果、酸奶,既能緩解饑餓感,又能避免進食過量。
原則七:紅肉變白肉。
“過年吃肉,添福添壽”、“人過七十無肉不飽”……從這些傳統民諺中不難看出,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將肉視為美食,很喜歡吃。而在幾大類食物中,紅肉的攝入是最容易過量的,一旦過量,可能引起高膽固醇血癥,進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建議:節后少吃豬、牛、羊等肉及內臟,多吃些白肉,如雞、鴨、魚類。清蒸魚既能減少油鹽攝入,又能保存營養,是節后調理腸胃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