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系因骨髓造血機能發生障礙所引起的貧血。其發生原因與接觸某些有害物質及服用某些藥物有關,如苯、砷、碘胺類、氯霉素藥物及放射線等。一些器質性病變如結核病、肝腎疾病、白血病等,常可并發再障。這種貧血病人除有一般貧血癥狀外,常有皮下或粘膜出血現象,還有畏寒和發燒等癥狀。
再障的治療一般以中草藥和睪丸素為主,也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輸血。如療效不佳可改用氯化鈷口服。仍無效則考慮做脾切除,術后繼續保守治療。預防再障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有病情變化及早請醫生調治,不要濫用消炎藥,及時治療肝腎病、結核病等慢性病。
5.海洋性貧血
這是一種遺傳性貧血,因其最初在地中海地區發現,因而又稱為“地中海貧血”。由于此病程度輕重不一,其癥狀表現也不一樣。輕者可無癥狀,重者反應遲鈍、疲乏無力、腹瀉、反復發燒和肝脾腫大,病程后期多有嚴重的心臟并發癥。
因這種貧血系胚胎遺傳,嬰兒出生后生長發育緩慢,至青春期可發生突然死亡,故已引起世界臨海國家的矚目。我國廣東、廣西沿海地區為海洋性貧血的高發地區之一。脾切除后可減少溶血反應,治療以輸血和牌切除為最佳對策。
6.溶血性貧血
多見于某些感染、藥物中毒或食用蠶豆所致。患者常呈現貧血逐漸加重現象,并伴有黃值和血紅蛋白尿。可根據病史和化驗檢查做出確切診斷。
溶血性貧血的防治較復雜。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感染治療,使用硫唑嘌呤抑制免疫性藥物治療,輸血和行脾切除等治療,但都需在醫院確診后,由醫生制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