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跳舞了!”近日,佛山市南海區黃太村的小欣的“蛙腳病”終于治好了,現在,她只期待著能早日出院回到學校里。據介紹,“蛙腳病”醫學上叫臀肌攣縮癥,幼兒過多在屁股上扎針,容易患上臀肌攣縮癥,患者走起路來如同一只小鴨子。
&nbs
p; 據《佛山日報》報道,以前,當電視里播放跳舞的節目時,小欣總是目不轉睛地從頭看到尾,還時常跟著學跳。今年“六一”兒童節,小欣還第一個報名參加表演。然而,小欣的步態不時受到同伴的取笑,還被舞蹈隊婉拒門外。看到小欣悶悶不樂的樣子,小欣父親才意識到,孩子的病不能再拖下去了。
近年來,佛山市南海區平洲醫院收治了3000多名像小欣這樣的“蛙腳人”。平洲醫院院長平國興說,造成臀肌壞死有多種原因,如嚴重外傷、腫瘤、幼時過多注射等,而幼時過多注射是造成臀肌攣縮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幼兒因自身免疫系統不夠完善,易患呼吸道及腸道疾病。為了治病,有些小孩還在一天內打數針,過多的臀部注射形成了兒童肌肉的嚴重損傷,有可能變成“蛙腳人”。
醫學專家稱,嬰兒剛學走路時腳步不穩、搖搖擺擺,像只可愛的小鴨子。兩歲以后,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步態趨于穩健。但是,小孩如果過了兩歲走路還晃悠悠的,就可能是種病態。患上臀肌攣縮癥的兒童往往表現為不能并膝下蹲,側臥時膝關節不能貼床,通常不能翹二郎腿,行走呈外“八”字步態。跑步上下樓梯尤其明顯,嚴重時有搖擺步態、駝背,臀部肌肉明顯萎縮,雙下肢不等長。隨著孩子的發育,骨骼不斷生長,就會形成深層組織疤痕,造成行走障礙。
預防這種疾病,家長應少讓幼兒打屁股針,盡量以服藥或靜脈注射為主;為減少藥物及機械損傷,打屁股針后可熱敷或用手輕輕撫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