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學生營養現狀,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被專家稱為我國學生營養問題的“雙峰現象”。如何解決這日益突然襲擊出的“雙峰現象”,是中華民族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中小學生作為21世紀的建設人才,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適應社會的競爭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小學生正處在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營養是其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這個時期的膳食是否科學、營養是否適宜不僅對個體而且對整個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我國學生營養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體格發育水平不斷增長,身材越來越趨向于高大。例如,現在14歲男生、13歲女生的身高已分別相當于40年前15歲半男生、15歲女生的身高。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中小學生身高、體重的增長更加明顯,身高平均增長了2—4厘米,體重平均增加了2—5千克。學生的膳食營養攝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就全國平均而言,學生的能量攝人比較充足,說明我國大部分中小學生得到了足夠的食物,解決了“溫飽”問題。
存在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的“雙峰現象”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生長發育和膳食營養攝入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題。一方面,營養不良不論是在發達的東南部沿海地區,還是在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學生中都普遍存在,而且西部地區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達30%以上;某些營養素如鈣、維生素A、鐵、鋅和磺等的攝入普遍不足,例如我國44%的兒童維生素A缺乏,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在30%左右。另一方面,肥胖正在成為危害我國城市中小學生健康的一個新憂患。據統計我國城市中小學生中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在1985~1995年的10年間增加了2~3倍。
問題出在哪里
營養知識缺乏、不合理的飲食行為是我國中小學生營養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調查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小學生都缺乏基本的營養知識,中學生和學生家長雖然掌握一定的營養知識,但并不全面。例如,在農村地區,許多家長不知識如何利用當地的食物資源,有的賣了雞蛋換方便面、換麥乳精……在城市,許多家長認為“大魚大肉就是營養”、“進口的食品有營養”,經常給孩子補充“營養品”,而忽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
不合理的飲食行為在我國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農村、城市學生中經常不吃早餐的大有人在,即使吃早餐,早餐的營養質量也欠佳;經常不喝牛奶的學生,占農村90%以上,城市占60%以上;不好好吃正餐,用零食替代正餐的學生為數也不少;城市學生中光顧快餐店的比例很高。
解決學生營養問題的出路
制定有關學生營養的法律、法規、明確責任,是做好學生營養工作的保降。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逐步推廣學生營養午餐,有條件的推廣學生營養早餐。
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普及營養知識,提高社會、學校和家長對營養重要性的認識,并運用營養知識指導日常的飲食生活。
總結“大豆行動計劃”、“學生奶計劃”的經驗,加以推廣。針對不同地區存在的具體問題,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