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床來看,由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及飲食因素導致失眠的病例數,遠遠少于由心理因素所致的病例數。因此,失眠問題也應從心理方面找原因。失眠者往往存在以下六種心理誤區:
害怕心理許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慮”,晚上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或是盡力去讓自己快入睡,結果適得其反。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過程。白天時腦細胞處于興奮狀態。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進入睡眠抑制狀態,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轉為清醒。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互協調,交替形成周而復始的睡眠節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這種思想本身卻會使腦細胞興奮,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就更難入睡。
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后,感到內疚自責,在腦子里不斷重演事情的經過,并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責懊悔情緒稍輕,到夜晚則被自責、懊悔糾纏著,無法自拔,久久難眠。
期待心理因期待做某事而擔心睡過頭誤事,可導致早醒或無法入睡。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網站管理員,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點上班),常于晚7時睡覺,因害怕遲到,睡得不踏實,常常只能睡上1~2小時就驚醒。也有的人在晉升、職稱評定、分房結果快要公布的階段處于期待興奮狀態,難以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