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過后,迎來了夏天,此時氣溫開始回升,時不時伴有陰雨天氣,一個暑熱伴有潮濕的氣候即將到來。中醫講天人相應,五臟配五季,肝心肺腎分別主春夏秋冬,唯有脾配不上,而脾主每個季度的最后十八天,在黃帝內經中這樣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這就是說,一年四季均與脾有關系了,而夏季暑濕與脾的關系尤為密切。因為脾主濕,習性喜燥惡濕,以運化體內的水濕見長,中醫認為脾主制水,相當于一個攔河大壩,控制和調節水量,當體內濕氣過盛和外來的濕邪偏重時,脾的工作量就加重了,如果超了負荷,就有可能造成水濕泛濫,出現濕病。如頭暈、胸悶、腹瀉等。在夏季雨水偏大,天氣潮濕,濕邪很容易傷脾,所以在夏季保護好脾很重要,怎樣護脾呢?應從調情志、慎起居、避暑濕、節飲食等方面做起。
情緒是脾胃的晴雨表
心情與脾胃互為影響。情緒不好,不想吃飯。脾胃有病,也會心情急躁。情緒對脾胃的影響非常重要,古人就曾告誡我們:"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前后不用見悲哀喜怒之事",就是說不要帶著壞心情去用餐。不良情緒的刺激,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胃病。因此調養脾胃,首先要有個好心情,可以從以下方面自行調理。
一是調整心態。心情不好時,不要憋在心理,會增加心理負擔。找人傾訴也是很好的宣泄、轉移不良情緒的方法。通過傾吐煩惱,心情就會頓感舒暢。還也可以找心理醫生進行咨詢。
二是可運用移情勝情法。當遇到不良情緒時,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游戲、打球、下棋、聽音樂、看電影、讀報紙等,使緊張的情緒松弛下來,從而緩解消極的情緒,調動愉快的情緒。
三是適當宣泄情緒,一是哭出來,是解除緊張、煩惱、痛苦的好方法。二是不妨到無人處大聲喊叫,將內心的積郁發泄出來,也是不錯的辦法。
四是調整氣血情志的保健方法,敲打心包經。主要是膻中穴。心包經走行路線在手臂內側正中線上,穿過手心(勞宮穴),直達中指末端。當我們感覺心情煩悶時,"捶胸"、"拍手"(分別刺激心包經上的膻中和勞宮穴)能得到一定緩解,就是因為這些動作起到了刺激經絡的作用。每天敲打膻中穴兩次,每次50 下,按揉勞宮穴50下,就能起到條暢氣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