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痰濕熱盛型:建議祛痰化濕
這類體質的人表現為舌苔厚膩、頭暈胸悶、食欲不振,常在高溫陰雨連綿的氣候中癥狀加重。
推薦藥茶:茵陳10g、天竺黃12g、厚樸10g。
加減:頭暈較重者加菖蒲,胃中泛惡者去茵陳,加藿香、佩蘭,反復尿路感染者去厚樸,加車前草、淡竹葉,便秘者加大黃。如長期濕熱留戀不愈,可加薏仁、澤瀉。這類祛痰濕藥大多可降低血黏度,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使用時可于沙鍋內加水1500ml稍加煎煮,取汁棄渣,將汁倒入杯內,加適量冰糖分次服用。
4.氣虛血瘀型:建議補氣化瘀
這類人群的癥狀為少氣無力、食欲不振,同時舌體胖大有齒印、舌質暗淡。當出汗過多、津液喪失時,會導致血黏度升高,癥狀加重。
推薦藥茶:當歸15g、黃芪15g、麥冬15g。
加減:頭暈重者加葛根,此藥可選擇性改善心腦血管微循環,可長期服用。心前區疼痛、舌質紫暗者加赤芍,不僅可涼血化瘀,還有清熱解毒作用。
在中國古代,茶與藥是分不開的。《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最初的飲茶法,也是把茶葉放到釜中煎煮,與我們現在的煎藥法差不多。到了宋代,隨著文人騷客品茶現象的普及,煎茶法才過度到如今的直接投入茶碗、沖入沸水的泡茶法。
小編提醒:
以上藥茶,可以用沸水沖泡,也可以稍加煎煮,或碾成粗面,用過濾紙包裝后放杯中浸泡。飲用時根據個人喜好,可加少量冰糖調味。如對自己的體質分辨不清楚,最好到醫院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把把脈,根據自己的體質開個對證的茶療方飲用,方可奏效。